首页 车展活动

“2023金台汽车论坛”在北京举行,以“中国汽车崛起的世界意义”为主题

2023-06-29 12:31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 郝文丽

摘要:由中国汽车报社、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共同主办,同时也为纪念中国汽车工业七十年的“2023金台汽车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中国汽车崛起的世界意义”为主题。

2023年6月28日,由中国汽车报社、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共同主办,同时也为纪念中国汽车工业七十年的“2023金台汽车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中国汽车崛起的世界意义”为主题。

论坛的第二场圆桌论坛邀请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作为主持人,敏实集团首席运营官刘艳春、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瑞平、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明、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长鸿以及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杨洪作为嘉宾,就“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做大做强”相关话题展开探讨。

罗军民:中国汽车强不强,关键在于供应链、零部件强不强,今天在座的都是汽车供应链上的企业家和领导。在座五位都还不是我们全球汽车供应链100强,可能有的进入了100强范畴,但没有进入前10强。上榜的宁德时代、博世去年销售额是千亿级别,在座企业都是几十亿、上百亿,差距还是很大的,下一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

中国汽车到底能不能强,要看零部件企业。所有的汽车强国都是汽车零部件的强国,那中国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我们今天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总结过去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汽车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有什么长板、优势,还存在哪些短板?

第二,新能源智能网联新赛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有什么样的挑战?

第三,如何抓住机遇,未来能够更快发展,使我们中国汽车真正成为一个汽车强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刘艳春: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敏实集团。2022年敏实的营业额是173个亿,海外营业额占比是50%,在海外生产的占50%,国内和海外差不多同等并重,在20多个国家有工厂,客户是北美三大、日系三大、欧系三大,中国的自主品牌。

第一个问题,我国零部件行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原来都是海外品牌垄断,但这几年的发展,在每一个品类上逐步有中国企业了,虽然没有他们那么大(规模),但也有很多200亿、300亿规模的,也有几十亿的,而且在细分行业,某些行业都占到优势。

举个例子,现在中系的供应链受欢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特斯拉在美国、墨西哥建厂,很多中系企业跟着去了,美国有很多很成熟的配套企业,为什么(特斯拉)不用(他们)而让中国的企业去呢?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肯定有我们的长处在,这种新势力品牌开发周期短,对快速反映能力要求很高,喜欢中国的企业,这就是我们现阶段所取得的成绩,我觉得接下来在这方面中系品牌会有更多的积累、更多的长处。

中系的优势,我认为主要有几个。

第一,中系品牌汽车发展、新势力的发展带动了中系零部件发展。

第二,中系汽车零部件,包括我们敏实集团也一样,2007年就开始在海外买厂建厂,也是为了控制风险,以及物流成本等等各个方面。

汽车零部件行业有个特点,不是只能在一个区域去对着主机厂,一定是在全球的,因为一个新车型的发布,美国要生产、欧洲要生产,中国也要生产等等,要做一个全球对应能力的企业。

第三,像特斯拉这种带着我们去海外。

第四,创新研发能力,中系零部件行业创新能力也非常强,比如三电、底盘等很多领域是领先的,我们敏实的底盘、智能外饰件、智能座舱、车机系统都是跟着车厂、跟着新势力一起有了进步。

第五,成本优势。

第六,快速反应能力。传统车厂或传统零部件行业开发一个产品需要一年两年,可能自主品牌或新势力6个月就可以,这就是快速达产能力、快速突破能力。

第七,装备能力。中国的工艺装备、设备、模具成本还是比较别人低的,比如我们到美国建厂、到墨西哥建厂、欧洲建厂,我们是拿着我们自己的装备去的。

第八,垂直整合能力。敏实集团从材料开始就进行了布局,在工艺、产品几个技术上都进行了布局。

第九,全球的产能联动。比如美国、墨西哥、泰国、中国、欧洲的产能可以联动起来,互相补充,这也给车厂带来很好的收益。

不足,短板也有很多。

第一,核心的技术能力,比如芯片。

第二,关键的材料,敏实集团用的很多材料还是外资品牌的。

第三,全球文化的融合。

第四,管理系统化。我们需要在海外建厂,需要很好的管理系统的能力。

罗军民:中国汽车工业经过20年的努力,2001年加入WTO,这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终于从合资、合作、模仿、学习、跟进、并跑现在到了一个领先的位置,值得肯定。

上半场的讨论当中,大家也充分的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汽车是一个产业链长,需要时间、需要耐力、需要定力的产业,所以必须要有4代到5代车的迭代,才能够培养出我们这样一个产业,所以说有这么一句话叫耐的住寂寞二十年,过去那个时代的认识,到现在真正得到了验证,更加值得肯定的是过去这二十年我们的零部件企业经过了比整车企业更加艰难的二十年。

为什么?因为在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我们为了防止对于整车企业过度的冲击,我们对外资的合资股比是有限制的,但是零部件是开放的,这样就导致我们的零部件从一开始就要跟国际的巨头来竞争,所以这个环境是比整车更加艰难的,刚刚听了刘总的分享,咱们敏实集团现在有50%是海外收入,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虽然说我们现在的体量不能跟国际巨头比较,但是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了,非常了不起,而且过去二十年走到这一步,现在更具有优势。

第一,我们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新的赛道,中国整车企业都在了前面,它们会带动供应链的发展。

第二,整车走向全球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机会,给我们的零部件企业走向国际带来了很多机会。

董瑞平:万丰集团今年建厂29年,我们的规模在200亿左右,40%在海外,主要还是在北美市场,大家一说起万丰可能就是做轮子的,实际上我们万丰是一个轻量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因为我们不单单是做高强度的钢、铝、镁,复合材料是万丰一体化的强项,这几年也是得益于整个改革开放40年以来快速发展,引领我们整个汽车工业高速的发展,也带领了我们整个万丰集团和其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样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纵观这几十年过来,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确实就像刚刚发布的数据一样,虽然在全球占比只占到了9%这样一个份额,但是随着这几年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壮大,产品也在往上快速的提升,也说明了我们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这几年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我们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国际的市场过程中的反映速度,中国人的聪明、勤劳体现在零部件的质量和快速的提升上。

大家也在说零部件强则汽车强,确实是的,明显的感觉到我们这几年随着零部件企业数量在上升,但是离强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我们万丰现在只有两块是走在前沿,一块是镁合金,镁合金占到了全球的8%这样一个市场份额,在北美占到了76%;还有一块是铝制品,占到了全球份额的10%,占到了中国市场的35%。

中国汽车零部件从大到强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作为万丰也要沉下气来,特别在研发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要下苦功夫,这也是我们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缩影。

第二块是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的崛起,引领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我们也是利用这样一个契机在轻量化方面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在大型的铝组件、镁组件的轧制技术上面的突破。我们大型的铝组件和镁组件的在底盘件上的应用,能够为新能源汽车减重带来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对汽车安全、续航里程提升都带来非常大的帮助。这一块我相信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就像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一样,能够抓住目前这么一个好时机,去扩大不单单是中国的汽车市场,还包括全球的汽车市场份额。我们的零部件企业通过3年、5年或者是10年的努力,一定会在全球的汽车零部件排名上得到快速提升,我们也期待整个汽车产业带领整个零部件产业能够走向全球,引领全球。

罗军民:董总从实践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分享,伴随着中国汽车整车企业的发展,万丰奥威20多年间有一个巨大的发展过程,我觉得万丰奥威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这里面有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抓住了轻量化这样一个契机,所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也是我们中国汽车零部件如何在后发的基础上抓住新发的市场机遇来加速我们的发展的典型案例。

下面请青岛双星的总经理苏明先生来跟我们谈谈他的想法,我理解青岛双星过去做运动鞋是最有名的,现在是汽车轮胎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说到汽车轮胎行业,有一个数据可以跟大家做个分享,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轮胎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汽车零部件虽然说发展比较晚,现在实力还比较弱,但是我们在有几个方向上是全球的头部,其中一个就是我们汽车轮胎。第二个是车轮,现在全球车轮市场约有50%是中国的产品。

苏明:很多朋友了解双星,知道我们以前做鞋,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曾创出鞋业的第一品牌。实际上我们从2008年以后把鞋业进行改制,已经独立出双星集团了,我们后来在2008年开始进入到汽车轮胎这个行业,从以前给人做鞋逐渐转到给汽车做鞋。

目前双星在中国轮胎行业里面营业收入排第二,下面主要是两个品牌,一个是双星,再有一个是收购的品牌。从轮胎这个角度讲,中国是轮胎的大国,但是并不是一个轮胎的强国,我们去年的收入也有220亿,但从整个轮胎行业体量来讲,提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为什么产生这个情况,借着纪念汽车工业70周年这个契机,大家都对前期做了一些总结和感恩。

一方面我们到了一个政策还有培育的爆发点,去年我曾经跟我们汽车行业一个知名的领导做了沟通,沟通的时候有三点我认为非常对,一是中国的汽车供应链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自主化,而且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引领。二是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心智的崛起,到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品牌比外资品牌还要差一些,实际上年轻一代对这种印象越来越没有了,对国货更加是一种自豪感。三是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别人可能是干8个小时,中国的企业家从来没有休假的概念,都是拼出来的。

其实在轮胎这个行业,我们在5年前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现在这个情况的,因为轮胎这个行业天生的是跟汽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前期都以外部品牌汽车为主导。我们还是想呼吁一下,国产轮胎的技术水平非常好了,价格也非常有优势,但是在配套的过程中,现在实际上大多数的配套厂还是分成了一线、二线,对我们的比例还是有限制的,当然这种状态逐渐在突破。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引领走向全球的时候,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就创新来讲,从2014年我们开始了二次创业,重点做了这三件事。第一,把原来所有老工厂(11家)全部关掉了,改成了自动化的工业4.0工厂,以提升效率、稳定质量。二是投了5个多亿,把我们的研究院完全按照主机厂要求进行了装备,包括硬件和软件。三是收购了曾经位列全球前十的锦湖轮胎,从它的技术、人才、采购及整个体系质量标准进行了协同。

现在来看,我们给各个车厂配套越来越顺畅,在全球也有布局,我们觉得未来随着中国汽车行业崛起,给我们零部件企业越来越大的机会。

罗军民:谢谢!刚才苏总讲的他们的二次创业过程,我第一次了解到锦湖是咱们双星的一个子品牌,说明我们学习和交流的不够,咱们苏总也有个呼吁,我们中国整车企业应该更多的使用我们中国品牌的轮胎。

我们跟轮胎协会、橡胶协会交流的时候,他们也反复给我们讲,现在中国品牌的轮胎性能已经完全不输国际大牌了,所以你们放心的用,又便宜又好。我相信相关整车企业的采购负责人一定会关注咱们这个会议,一定要把国货用好,把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好,这是做强我们中国汽车的希望。

下面,有请深圳航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总裁带来分享。

杨洪:我们公司1993年成立,到今年刚好30年,我也是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在过去30年中,从开始200多万注册资本,到今年大概有60亿规模。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感恩这个时代,感恩中国产业政策以及自主品牌,以及合资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我们零部件的发展,过去70年里,我们经历了30年。

第一个10年,生存下来用了10年时间,到2003年的时候,基本上从0起步到实现第一个目标小10亿,但这个发展是靠机会成功,而不是靠能力、靠战略能够实现的。

第二个10年,自主创新的10年,研发投入从3%到10%以上,包括建立了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在汽车电子领域目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还有博士后工作站、监测中心,包括建立汽车的TS1699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为定义的发展。

在20年成长过程中,航盛也是深圳市第一个在汽车电子领域里获得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目前我担任深圳市质量协会会长,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一直在探索怎样实现国际化,因为零部件、汽车电子更需要有全球化视野,才能够占领国际市场以及用好国际人才、国际资源,才能跟友商进行竞争。

第三个10年,从2013年到2023年是结构调整的10年。实际上航盛并不大,5年前大概在50亿左右规模,到今年大概突破60亿。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在做减法,在做强,不以规模为目标。尤其近10年,中国汽车工业发生质的变化,零部件有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应该是我们的体系能力、研发能力、质量水平以及综合竞争力能够获得国际车厂的认可。

所以,在第三个10年中,我们以聚焦变革、突破为指针。今天我们的销售收入基本上80%在国内,20%在出口,航盛今天国内份额70%都是合资公司,自主品牌占的比例并不大,2025年肯定会突破100亿以上,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做强是零部件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怎么做强?还需要靠研发,靠质量保证体系,靠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在探讨出海。

所以,感恩这个时代,也感恩中国汽车产业崛起,尤其在今天由大变强过程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给汽车电子带来了巨大的机会。罗兰贝格发布的《白皮书》也谈到未来我们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这三个领域里都是靠技术创新,靠技术的发展才能够去引领未来,所以我们也涉足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在这个领域里未来增长会非常大。

从我们客户结构来看,日系的日产、丰田、本田,在座舱里从现在到2028年的机会基本上给了航盛,而且占50%以上。从中国市场到东南亚市场,到未来全球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在加强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质量水平的提升以及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这一系列标准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今天确实因为中国的整个汽车产业已经强了,就像家电和手机一样。在座舱领域里,我们也预测在未来15年左右绝对是中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在未来整车20%-30%是智能座舱的领域里,中国企业应该有很大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未来应该会在新的赛道里高速增长、高质量增长,我们应该去迎接这种机会,向国际标杆企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守正创新。

守正,汽车电子、汽车行业是一个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行业,首先必须符合汽车发展规律,不可能作为机会主义,也不可能是拿来主义,一定是脚踏实地,做好研发,做好质量,包括我们供应链体系的培养。

创新,一定要以创新的模式,中国人比较勤奋,也愿意努力工作,同时也有一种拼搏的精神,向着标杆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去奋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会充满信心。

面向未来下一个10年或20年,我们预测汽车电子领域会像中国今天的通讯行业一样,在世界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虽然航盛今天没有进入世界零部件百强,但我们预计2025年一定能进入,希望2030年能够进入50强。希望我们要抓住机会,守正创新,不断把中国本土化做好。在国际化战略中,跟着我们的客户,按照它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做好国际化,向敏实集团、向万丰学习,再跟着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国际化学习,利用合资品牌国际化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在国际化布局中贡献我们的价值。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未来下一个5年、10年、15年正是我们汽车电子领域高速发展的时期,航盛将尽快进入资本市场,我们能够在国际化战略中,在中国汽车工业变强过程中,靠竞争力获得我们的市场份额,靠竞争力来获得未来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罗军民:现在我们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卡脖子”最主要是围绕着汽车电子这个方向,如芯片、软件。关键芯片不能简单地拿进来,我们要守正还要创新,如果我们在芯片和基础操作软件这方面不能够解决这个断点的问题,还真不能叫强国,对此您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杨洪:供应链的保供尤其是疫情包括中美脱钩的趋势,在这方面从三年前开始,在芯片的选择方面一个是世界一流的企业,这些领头的企业高通、英伟达等等这些必须要用它们的,才能信的过,自主的是“1+2”的战略,同样的东西有一个标杆是1,有两个是国内的芯片厂,这些厂家因为我们的检测中心也是国家级的检测中心,我们通过各种实验关键是可靠性和电子兼容等等这些。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是给我们机会,我们的芯片企业也是成长很快的。像最近不管是智能驾驶还有座舱的企业,整车厂像广汽集团在它的战略过程中,筛选了从半导体到芯片有几百家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入。有整车厂的拉动,尤其新势力造车先行先试,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否则以前在传统的汽车里面,在合资品牌里面不允许我们私自变更,变更过程一定是跟整车厂一起来做实验,但是新势力造车和自主品牌里面容易有国家自主可控的战略,这些给我们很多机会。但是我们也是要有所作为,而且必须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把实验做完,然后按照流程、按照体系能力最后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试错。芯片、半导体由于这些年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有很多上游企业做得很好,我相信5-10年的时间,2030年左右基本上可以实现80%的国产替代。

但是真正到那个时候,我相信反而不会脱钩了,因为外资不管是美国企业还是日本的芯片企业,都希望它的研发成果能够获得中国市场,如果我们能做了,反而脱钩也就没有意义。

软件里面现在操作系统也好,包括软件定义汽车,这个说法专家、院士都在纠正,不是软件定义汽车,而是软件赋能汽车。以前硬件比较多,软件重视得不够。在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里面,软件占整车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软件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所以在这方面刚好航盛经过30年的探索,尤其在软件的体系能力包括软件的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有深厚的积累。不是普通的消费类电子、家电企业或者是消费手机企业随便能够进入这个行业的,因为还是要安全第一,只有各种安全才能保证整个汽车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很卷的案例,但是更重要的守正创新,汽车行业的规律一定是安全可靠,这个摆到前面,不是成本越低越好,而是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有规模优势,竞争力自然就提升了。

未来其实在软件方面,我们现在的研发人员是1200人,总共是4000员工,但是软件占了80%。硬件因为平台有不断升级,虽然芯片的算力越来越强,但是它平台化以后,其实这里的人员并不是要求太多,但是软件的编写这些方面包括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这些验证非常重要,包括下一步ChatGPT这些出来以后,软件的更新迭代会变得越来越快,竞争力越来越强。这里面确实需要培养更多的汽车行业、汽车电子行业软件开发的构架师、工程师,而且这些人一定要像航空航天一样,专注在我们这个领域把安全可靠性做好,这样的话我们跟世界零部件竞争过程中才有10年、15年的时间,一定会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我们的竞争力。

罗军民:在如何突破芯片和软件这两个最大的瓶颈,杨总对于芯片提出了一个“1+2”供应商布局的概念,对于一级供应商、整车企业、二级供应商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的去用,才能给我们自主的芯片企业提供不断改进的机会。我相信假以时日,我们在基础软件方面也能够做出我们的贡献,和我们的软件产业的同仁们合作起来就能够把我们的汽车基础操作系统的问题解决掉。

下面欢迎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长鸿董事长来分享他的想法。

吴长鸿:我首先把浙江双环用一分钟介绍一下,我们企业跟大家可能很不一样,是做一个零件“齿轮”,目前为止是全世界做的最大的,没有之一。我认为做汽车零部件只要瞄准一样事情做好,这个是对得起我们的国家和工业的,不要什么都想做,我自己觉得深有感触,要做就做到极致。

第一,我们的优势在有中国庞大的市场,没有这个市场,我认为我们汽车产业是很难发展的。第二,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最底层的工人做出最大的贡献。

第二,第三,我们有大量的工程师队伍,中国汽车工业前辈打下的基础后辈在乘凉,我认为汽车产业到这种阶段,大家感觉到欣欣向荣。

短板在于,第一,现在装备还是很差的,有一次周院长到我们公司考察的时候他说,我看了好多企业,大部分装备都是国外的,他说我刚从宁德时代回来,所有的装备都是国外的,所以说我认为我们目前国外对我们比如说装备停了,还是一下子解决不了的,装备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第二,汽车产业随着“三化”以后,中国目前是电动化胜出,网络化和智能化和国外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特别是谷歌、特斯拉在这方面的研发投资是很大的,这个要重视网络化和智能化。最要命的是中国的汽车产业内卷太厉害,基本不赚钱,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不赚钱的企业到一定程度会现金流断裂,债券融资也没有,股权融资也没有,那你靠什么活,所以说我是很担忧中国汽车产业某种意义上拼命内卷,出口也不赚钱,最后靠什么生存。

第三,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我认为未来整个市场秩序能够规范起来,好的企业能够胜出,而不是说劣币驱逐良币,这一块目前是当务之急。如果每家企业都不赚钱,过了10年、20年,中国汽车能不能像现在一样?刚刚讲到美国也一样,其它国家在暗中搞这方面的竞争,可能是投了百亿级的资金搞这方面的研发,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汽车能赚钱,头部能够集中,能够真正把中国的汽车工业上到更高的台阶。

中国的整零关系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碰到外资企业可能没办法,中国的零部件企业能压就压,我经常讲白给也不见得说你好,没有中国零部件的崛起,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是有一点危险的,所以我认为整零关系要处理好。

第四,中国现在是汽车销量冠军,如果真的触犯到欧美国家的利益,它什么手段都会做出来如采取各种条款,包括碳排放税等,对中国企业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罗军民:浙江双环就做一个零件“齿轮”,而且现在做到全球最大最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面临很多机会的时候,就抓住这一个机会,把它长期坚持下去,把它做到最好,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工匠精神。国内汽车供应链上如果多点这样的企业,我们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就可以算是全球最强的供应链了,我们的汽车产业自然也是全球最强的汽车产业。未来如何去做呢?各位嘉宾有哪些呼吁?

刘艳春:“新四化”带来的很大的机遇就是重新洗牌,无论是整车厂,还是汽车零部件,我们的做法有几点,这里也需要政府、行业、社会给我们一些支持。

我们在创新研发上,敏实集团也投入很大,在营业额上绝对值还没有排到100,但是美国有个埃里森网站(全球汽车零部件排名权威机构),敏实排到第82位(综合排名),通过研发能力、布局能力综合排的,中国有13家企业进到这个榜单。

我们敏实在底盘、智能外饰、智能座舱等等产品上,在创新研发进行了很多布局,而且这也是运用了全球的资源,包括研发机构在欧洲、北美、日本都有布局。

再者,全球布局,文化融合。敏实集团在北美比较大的生产基地在墨西哥,有20万平方米厂房,有3000人左右,在美国、底特律等等都分别有工厂,跟客户就近;欧洲也是一样,在塞尔维亚现在有4个厂区,有将近30万平方米厂房,并且都是在疫情这3年中建起来的,在捷克、波兰、德国、法国、塞尔维亚分别有工厂,就覆盖了这些主机厂的需求。

在碳中和ESG方面的布局。比如绿电、社会环境治理等方面,我们也提出了“3050战略”,2030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也在嘉兴做了个未来工厂,完全是智能化制造黑灯工厂,减少了人员作业。

数字化管理系统。敏实2007年开始到海外,现在海外营业额占比50%,当地生产占比50%,我们在海外机构人员很多,很庞大,数字化管理系统都是全球的,用一套系统效率很高。

智能制造,组织模式、团队人才方面的优化,在全球融合的挑战也非常大,我相信在座各位也在往海外走,我们很多中国零部件也在往海外走,这方面我们要去不断探索和解决。

敏实集团这么多年,而且我们在海外有将近20家工厂,5年前很多工厂都是亏损的,现在我们很有把握,这5年之内我们很多工厂都盈利了,到今年在海外几乎没有亏损的工厂,现在我们中国的团队和当地团队结合,很有信心把当地运营做的很好,而且盈利达到比较好的状态。

我们对政府、行业机构有什么要求?我们还是有一些短板的,比如材料,我们自己用的材料还有很多是依赖进口的,在材料上国家能否有一些激励政策,在材料的国产化能力上要加强,我们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就会比较强大了。

车厂也是一样,中系品牌在中国占50%,实际上在全球还没有这么高的占比,还没有很多企业到全球去,比较大规模的也就200万台,像全球大型车企的销量能够达到八九百万台、1000万台的量,这个方面可能还要努力。

我们既要看到过去70年的成绩,还要冷静的看待我们现在面临的差距和未来的挑战,这方面也要多给一些鼓励,怎么能够用更好的方式促进积累。

面向未来10年,前些年我们叫“积累”,接下来10年我们叫“厚积薄发”,无论是中系的车厂,还是汽车零部件行业,一定有机会厚积薄发;再者,在接下来发展中我们在零部件行业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不是在中系品牌中,是全球的车厂里有很大的份量,他们愿意依赖我们,愿意找我们,愿意跟我们一起做创新研发,一起协同前进,而且零部件也支撑到汽车整车技术、产品、材料各方面的发展。

董瑞平:我用两个词。

第一,关心。确实也希望媒体、协会、整个全社会对零部件关心,确实零部件不容易,能够打造这样一片天,未来整个汽车产业发展还是要靠零部件。

第二,协同。零部件跟汽车主机厂是紧密相连的兄弟合作伙伴关系,如果单单靠价格,而不是靠综合方面的竞争力,我想任何一个品牌都没有未来,也希望通过零部件企业的呼吁,加大跟汽车主机厂的协同,来提高综合竞争力。

大家刚才都说道了价格竞争太卷了,这块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协同,汽车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一同走出去,闯出一条新的路,这是我们中国汽车未来的一条真正的道路。

罗军民:零部件企业如何和整车企业共同努力,不仅仅是去打价格战,而是要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感受和体验,用这种体验感的提升来提升我们自身的价值,很好的建议。

苏明:我的建议也很一致,我的理解也是协同和共赢。中国,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还有自主品牌走到今天,不但是我们自己国人的骄傲,全世界也都是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真正瞄准全球市场,共同研发更加融合,才能走得更远,这一块我们也继续呼吁。

对双星自己来讲,还是要继续我们的发展理念,即开放和创新,同时,实践新四化(生态化、高新化、数字化、当地化),把自己的内功真正练强以后,共同面对全球市场。

罗军民:苏总说得很好,“协同、创新”,就是加强我们整零之间的协同,这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我们说“卷”,一个是现在整车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过去是48个月、36个月,现在到了24个月,在这种竞争状态下,整零企业之间必须加强竞争、加强协作,必须共同开发、协同开发,否则就没法满足市场,所以这种协同创新必须的合作模式。

杨洪:在汽车行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跨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行业政策就是要从跟随时代到创新引领时代,在引领过程中,更要注意创新以及守正。

所以政策方面,包括媒体,最近我觉得是强调高质量发展,强调实体经济,还是工匠精神这些非常正确。面临着制造业包括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这个希望能够保持,因为一个企业的活力尤其是市场化更多需要的是混合所有制或者是民营机制更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所以应该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鼓励能够按照市场的竞争获得竞争力和获得可持续的能力。

第二点刚刚大家讲了,我在整零关系方面深有感触。纵观汽车工业,为什么丰田能够成为世界的老大,实际上是日系所有的文化,整车和零部件是真正的战略协同,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造一辆好车,能够又有高质量还有高性价比,那就是整车和零部件一定是伙伴关系。

我平时一直在讲,一个品牌能不能成为一个受尊敬的品牌,两点很重要:第一是质量;第二“以客户为中心”都会说,没有客户卖不出去,但能够真正把供应商伙伴、上游企业视为兄弟,这个品牌就成熟了,不发展都不可能。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呼吁整零关系,希望行业、媒体共同努力,更需要主机厂自觉悟透它的规律是什么,如果真正把供应商当伙伴,我相信这个品牌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也会由大变强,卖得越来越好,才会在国际中像丰田、像大众一样成为千万辆规模的受尊敬的品牌。

罗军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我们正确定位整车和零部件关系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说整车企业都能做到这样,我相信零部件企业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整车企业发展好。

杨洪:我再补充一点,有一些整车厂对我们非常好,有一些对我们不是那么友好,但是我们对上游企业一定是要当成伙伴,如果我们的上游对我们的上游又是伙伴,那这个产业链就越来越有信心了,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吴长鸿: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越做越好,出口越来越多,第一个期待,保持这个增长率,希望中国的汽车工业像现在这个状态一样越做越好。

第二个期待就是零部件企业整零关系一直在谈越做越好,希望涌现出像博世、采埃孚等等一些企业,中国的零部件能够涌现出来,这个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结果。

罗军民: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赛道的发展,中国整车企业在全球开始领先,给我们的零部件企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百年未有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做强做大的唯一的机会,相信各位企业家都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个机会,也正在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同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中国汽车走出去、走向全球的机会,随着整车走出去,我们的零部件也在走出去,这都是我们未来走向成功的最好的契机。

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未来还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还会遇到什么危机或者挑战?比如说美国的《芯片法案》对于我们出口美国市场会有什么影响?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欧洲马上要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双反”调查,这对于中国企业产业走出去或者零部件走出去会有一些什么挑战,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刘艳春:因为敏实是2007年在美国开始买厂,我们的基本策略是先买一个小的工厂,然后不断孵化,实际上开始7、8年的时间这个工厂是亏损的,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有一个问题是当地人和中国连接不紧密,因为不太相信我们,虽然我们是他的老板,但是他也不太相信中国人,包括我们的技术和模具,而且当时模具不太好,发过去以后确实不能生产,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因为过了10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国际化的人才跟当地人结合。

再一个点就是刚刚说的地缘政治的影响、法律法规的影响。我们的策略是这样的,美国原来我们出口的比重比较大,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去,现在当地工厂加大投入,美国也投工厂,欧洲也类似的,或者到泰国去生产,这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策略。

还有一个点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法务事物,当地的法律法规更加严格,包括工厂环境的影响,自己要求自己严格,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当地的政府关系比较重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基础,中国的企业去了美国,正常的政府交流,我去年在美国待了半年,实际上它也支持我们的,因为它也要招商引资,也影响到当地的老百姓的就业,所以也是欢迎的,这个问题不是太大。

欧洲有欧洲的不足,比如说欧洲人的效率更低一些,美国相对来说人还是比较灵活,用工比较灵活,欧洲根本不灵活,欧洲怎么办?我们在欧洲建厂,德国工厂尽量压缩,全部流放到塞尔维亚,它为主导,后面在波兰、德国、法国控制规模,这样就比较好地对应了当地的要求。

当然还有一些文化融合,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包括团队主管跟当地员工的培养,比如说技术工人、维修工、技术岗位的PIC的编程人员都要培养当地的人员,要很耐心地培养,如果不培养的话,可能中国派也是一个办法,但长期不是办法,所以要把当地的人才转化出来,只要好好做,有能力的都能做出来。

罗军民:我记住了这三个字,本地化,来应对于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战,可能是我们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法宝。

到此,今天要讨论就暂告一个阶段,我总结几句话。在过去70年也好,40年也好,我们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走过了非常了不起的70年,我们从基本的农业社会走到了汽车大国,已经是连续14年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未来新能源智能网联这样一个赛道上,给中国汽车产业做强做大成为汽车强国提供了一个百年未有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汽车零部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中国汽车零部件做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我们的汽车强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我们也通过刚刚各位嘉宾的发言,也坚信未来5年、8年、10年,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一定会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在这个当中我们在全球100强也好,500强也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榜单中,我相信未来5年、10年一定会在前十的企业当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而不是现在的1家、2家的状况。

另外还有一个建议,除了排一个全球500强、100强这样一个排名以外,我们是不是可以排一个隐形冠军榜,弄一个单项的冠军。刚刚吴总讲的,齿轮做到全球冠军,不是说全能冠军,但是是单项冠军,这个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我们众多的零部件企业,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特点就是多,但是都不大,在某个行业某一个细分领域会做得非常强,是不是能够在这方面排排名,中国排完名,拿到全球排名,这样我们的能力就能体现出来了,我们的价值也能够体现出来。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