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如何高质量发展,他们在中国汽车论坛上这样说
摘要:他更是强调,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规模已达千万级别,但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过三关: 一是用户体验关,包括里程焦虑、电池安全、充电便利性等。
7月5日~7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行。本届论坛以“新时代 新使命 新动能——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旨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共识,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汽车行业的智慧和力量。
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所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路径。
本次论坛上,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政府主管部门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和支持下,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长城、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特斯拉共16家车企代表联合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
汽车产业变革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并且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汽车产业。论坛上参会嘉宾讨论汽车工业迈向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共话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与未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汽车行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行业,我们有责任、有使命、有能力,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付炳锋总结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六大表现:汽车市场规模位居首位,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进入规模化、全球化发展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中国方案加速形成;汽车竞争国际化,中国品牌持续向上;汽车产业链不断提升,制造水平位居前列;海外事业稳步推进,迈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
“汽车行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行业,我们有责任、有使命、有能力,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付炳锋强调。在中国汽车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时,他也提到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难点、短板和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短板形成制约;产业转型下产能过剩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凸显;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资源保障的矛盾有潜在制约的风险,需要未雨绸缪,提早布局。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汤文侃:汽车是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已取得多项可喜的成绩
汤文侃表示,上海正在积极构建“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汽车是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已取得多项可喜的成绩。
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当下,汤文侃强调,上海将继续实施整车终端战略,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接下来上海将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车规级芯片的布局”;二是抓好车用操作系统、全固态电池、大算力芯片、CTB技术等卡脖子技术的攻关;三是持续提速智能网联场景化的应用;四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持续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未来,中国汽车产业要锚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
罗俊杰指出,汽车产业顶住压力,发展持续向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表示,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引领了“换道超车”,出口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未来,中国汽车产业要锚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优化产业布局。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站在国际汽车制造商的视角,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健身中心”
“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汽车行业的转型和创新速度能够比肩中国。”贝瑞德表示,在中国,大众汽车希望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已经制定并正在落实面向2030年的发展计划。“2030目标”包含三个重要支柱:一是将继续发挥在燃油车市场中的优势;二是将加速纯电动产品攻势;三是进一步深化“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
贝瑞德强调,“站在国际汽车制造商的视角,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健身中心’。我们必须更努力、更快速地‘锻炼’自己,以紧跟市场发展趋势。”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俊: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须过“三关”
王俊表示,从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中国汽车市场正呈现“3+1”的特征。这“3+1”特征具体如下:一是产品技术迭代加速,二是供需结构调整加快,三是市场竞争矛盾加剧,以及一个百年难遇的产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品牌的机会正在出现。
此外,他更是强调,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规模已达千万级别,但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过三关:
一是用户体验关,包括里程焦虑、电池安全、充电便利性等。二是产品技术关,要关注能否提供符合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能否在技术路线的稳定上给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等问题。三是成本效益关,比如2022年在售新能源车型达383款,平均月销量仅为1135辆,100多个乘用车品牌在新能源领域里盈利的只有寥寥少数。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兴亚:中国汽车市场两大增长背后存隐忧
今年1~6月,中国汽车市场呈现的最大亮点是:新能源车和汽车出口高速增长。在冯兴亚看来,这两大增长背后存在三点隐忧。
首先,相比传统燃油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电动车的技术门槛其实相对较低,如果不能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甚至基础研究(如电池材料科学)的水平提升,我国的先发优势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被对冲。
其次,全球传统头部车企技术基础雄厚,在压力之下加速转型的资金投入巨大,在中国市场的后发优势不可小觑。而在海外市场,中国车企面对的是全球知名品牌成熟的国际化运营体系的竞争,需要付出长期和艰苦的努力。
再次,由于自力更新、单打独斗的传统,我们中国车企需要快速补强一些短板,例如跨界合作,比如协同应对特定领域技术专利诉讼、碳排放壁垒,反倾销名义的贸易保护等挑战,还有打造覆盖国内外主流市场的产业生态等等。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中国成为全球顶级汽车智能芯片的“角斗场”
在余凯看来,借助新能源化、智能化契机,中国自主品牌正在完成品牌升级。根据2022年度L2+高阶智能化装配率分布情况,L2+自动驾驶功能在中国自主品牌30万以上车型的装配率达到了82%,而合资品牌装配率几乎是零。
余凯表示,目前,中国成为全球顶级汽车智能芯片的“角斗场”,各芯片公司的新品首次量产上车车型均为中国品牌,主打中国消费市场。
■汽车之家董事长兼CEO龙泉:汽车置换消费对于汽车市场增长的作用毋庸置疑
“汽车置换消费对于汽车市场增长的作用毋庸置疑。”龙泉表示,面对置换消费有可能放缓的不利趋势,应从消费者、政策、企业等多个方面入手,助力置换市场重新焕发活力。
具体来看,在消费者层面,应适当增加补贴额度刺激消费,还可考虑将置换购车消费纳入个税抵扣项,进一步降低消费者负担;在政策层面,要推出不同形式的补贴政策,并在垂媒、经销商的配合下,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在企业层面,一方面要加上补贴增强刺激力度,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产品矩阵,承接住基盘用户的升级诉求。其中,应特别重视新能源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以满足品牌内燃油车主置换新能源车的需求,避免基盘用户流失。
责任编辑:枯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