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活动

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 第三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举行

2023-07-20 21:52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 王璞

摘要:长安汽车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吴涛讲到,为了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长安汽车也在尝试校企创新联动,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培训,例如将学校老师请进企业,双方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开发定制课程、设计培训方案,在高效的校企联动中因地制宜推进企业内部人才培养。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产业转型,核心在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在从容应对全球汽车产业重构、实现自身由大到强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加速转型亟需与之相匹配的创新人才。产教何以高效融合,校企如何全面协同,探索出一条中国汽车产业转型与汽车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之路迫在眉睫。

日前,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重庆理工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人才工作委员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技术教育分会承办的第三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以下简称“院长论坛”)在重庆举行,期间来自国内汽车教育界、产业界、企业界的专家,围绕“交叉 融合 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主题分享经验、谏言未来,共同探讨如何构建与汽车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同频共振、同向聚合、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问题。

01 弥补创新人才缺口 破解产教脱节问题刻不容缓

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崛起的中国汽车工业,凭借电动化、智能化的加速转型,正经历由大到强的蝶变。传统汽车产业的颠覆性重构,对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跨界创新能力也成为汽车行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核心需求。

当下,汽车行业亟需能够适应行业转型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在新一轮全球化竞争中,中国的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力。面对产业转型的新需求,未来汽车工业需要的工程人才培养,应当专注于哪些方面?未来能够具有创造性、具有竞争性,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是教育界、产业界和企业界需要共同面对和应对的问题。” 本届院长论坛现场,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长周爱军在致辞中表示,“如今,汽车工程已经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自动控制以及传统机械工程,无论是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都是重要的跨学科创新点。对于汽车人来说,未来要抓住、要发掘更多这样的创新点,在人才培养的创新赛道上更多地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

据了解,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竞争格局和产业发展需求,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更多的学生能够投身于基础学科,目前国内依托高水平大学设有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了3万多名学生。另外,教育部还开展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的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数据显示, 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以来,经过十余年发展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体系,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为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工程教育这一切口撬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尽管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层面,教育部门与汽车行业企业联动推进了一系列有效工作,但目前,汽车行业交叉型创新人才缺口较大、产教仍相对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适配的现状依然不容回避。

中国科协常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表示,未来10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汽车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和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撑。“近几年,汽车行业相关机构和组织与高校携手推动学科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指导下,学会作为机械类、材料类、能动类专委会秘书处成员单位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工程教育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2021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成立了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职业教育汽车专业课程设置、推动学科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及目前汽车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时,张进华说,“我们在行业开展的面向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人才需求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目前汽车行业的科技人才总量供给不足缺口巨大。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才净缺口约为3.2万人,相当于届时人才需求总量的17.2%。2025年新能源汽车研发人员净缺口约为2.9万人,占到届时人才需求总量的10%。另外,学生毕业到岗之后,知识体系不能满足岗位需求,人岗匹配度较差,适应岗位的时间很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现有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培养模式不能充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产教融合进一步发挥合力弥补行业所需的跨界创新人才刻不容缓。”

02 产教融合 多方多赢 构建汽车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的确,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对从业人才的要求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如何解决汽车行业人才培养中的产教脱节问题,向汽车行业输送更多适应行业转型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考验着教育界、产业界、企业界多方的智慧。

那么,面向电动化、智能化汽车产业链,如何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呢?对此,西安工业大学校长赵祥模在本届现场论坛上表示,当下汽车产业的变革赋予整个汽车新的内涵:即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装备、新能源、新功能。汽车产业从产品的新功能到新的研发模式、商业模式,都在发生质的变化。多个产业协同造车成为常态和趋势,汽车一定是跨行业的融合。汽车产业的这些变革,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本质变化,现在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大为缩短,并且新技术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要求我们面向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深度融入电子控制、信息工程、智能网联等新知识点,汽车企业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等核心岗位对人才知识体系,知识结构要求发生本质变化。

赵祥模坦言,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传统以单一的学科专业为导向的育人理念、培养体系、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智能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面向智能汽车产业链,高校的人才培养亟需解决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如何在有限培养周期内,构建与技术变革、学科交叉知识更新相匹配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二是如何在智能汽车新技术快速迭代,知识爆炸的背景下,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地掌握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端产品开发能力;三是如何将大平台、大团队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方向与产业变革如何闭环反馈?专业教育和学科前沿如何深度交叉?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如何有机衔接?通时教育与个性需求如何统筹兼顾?国内教学与国际平台如何内外联动?教授领衔与团队授课如何系统进行规划?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教育界、产业界、企业界协同解决和推进。” 赵祥模说。

赵祥模在分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中透露,自己带领教学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实践,通过课程库补链,实践库扩维,师资库增效,评价库保质优化人才培养链条,重构课程、实践、师资、评价四维并举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整体架构。具体实施路径方面,,面向智能汽车产业变革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构建“专业+αi”的本硕贯通双闭环人才培养体系。参照高端产品谱系,剖析主体专业知识体系与智能汽车产业链技术需求的映射关系,挖掘专业架构的知识增项,补充并优化主体培养体系的关键知识点,知识单元和知识模块,渗入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专业+αi”的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针对智能汽车技术快速迭代对人才创新能力素养的新要求,打造分级植入,师生协作的矩阵式项目课题库。依托承担的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重点攻关项目,按照学科方向与技术难易程度对每个项目分级解构为子课程单元,重构面向车辆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学科交叉、层次递进、分级植入的矩阵式科研训练项目课题库,实现了了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的教学效果。围绕智能汽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资源配置新要求,通过大平台,大团队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持续优化。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小康分享了重庆理工大学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兵工两大办学特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工程学科、材料学学科,相继进入全球排名前1%,先后获批建设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首批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通过政企学研用多方融合联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多项科技成果转化也解决了行业‘卡脖子’难题。”刘小康说。

03 校企联动 搭建平台 力促教研资源高效转化成人才培养资源

交叉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产业、企业、高校多方联动发挥合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的方式,构建满足汽车产业转型和创新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闭环,同时搭建教研资源与人才培养资源高效转化的平台,实现多方多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解决目前存在工程教育面临产教脱节问题的有效方案。我们要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为教育提供服务,实现多赢局面。布局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拓展实习实践资源,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以产业和技术发展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这是教育界和产业界达成的共识。”周爱军说。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与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石晓辉表示,在产教融合、校企联动方面,重庆理工大学重点探索了“血缘式”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基地。所谓血缘式协同创新,指的是通过成果转化培育了一批高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一起为学生创造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和创新实习的基地。采取与企业联合设置实践课程,孵化了一批创新基地,包括清研理工科技园、清研理工汽车检测中心,清研理工汽车技术研究院等等,通过培育的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把政府资源、高校资源以及行业导师资源和国际合作院校资源融为一体,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多方多赢。

重庆市教育委员高等教育处处长蒋云芳在本届院长论坛现场表示,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离不开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当前汽车产业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需要我们围绕学科升级改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师能力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改革探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

蒋云芳透露,重庆市正在起草高等教育突破跃升计划,工程教育是计划当中的重点。希望制定一体化规程人才方案,努力建立工程教育高职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体系,共同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体系。同时努力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普职融通。目前,正在对接重庆发展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系,引导高校跨学科专业、跨学校分类建设一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学科专业集群。

企业层面,积极推进校企联动人才培养也做出了诸多积极尝试。长安汽车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吴涛讲到,为了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长安汽车也在尝试校企创新联动,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培训,例如将学校老师请进企业,双方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开发定制课程、设计培训方案,在高效的校企联动中因地制宜推进企业内部人才培养。

“面对‘可部署、可升级、可运营、可维护’的挑战,蔚来选择通过自研、产学研创合作、技术投资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在产学研创合作方面,蔚来全面展开各类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项目,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飞舆-CO WIN’计划首家参与企业,成功发布《蔚来2023年度第一批科研合作项目》,并与学会合作连续9年支持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目前蔚来已与32所高校的39个院系共同申请了69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并与多所学校的优势学科展开科研合作。另外,蔚来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一起建设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希望依托智能电动汽车的实践场景,搭建全面人才培养平台。” 蔚来技术规划首席专家、助理副总裁胡成臣说。

对此,赵祥模认为,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头部车企包括造车新势力在校企合作中纷纷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实现联合课程、联合实习实践基地,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联动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跨行业、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科研大平台和大团队。未来,校企双方如何依托优势学科和科技资源,形成整体项目共研、平台共享、资源共建、成果共用、人才共育的长效保障机制,值得产业界、教育界、企业界在合力推动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实践。

责任编辑:枯川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