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等小米、百度和华为新车
摘要:都说“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尽头是造车”,然而,消费者对科技巨头造车的热情,似乎只是一时兴起。尤其,当市场上的新汽车已经琳琅满目,又有多少人非要选百度、小米或者华为造的车不可呢?
都说“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尽头是造车”,然而,消费者对科技巨头造车的热情,似乎只是一时兴起。尤其,当市场上的新汽车已经琳琅满目,又有多少人非要选百度、小米或者华为造的车不可呢?
2023年7月下旬,在集度和问界位于北京中心商圈的门店里,再难现刚开业时的盛况,即使是周末,也门可罗雀。“刚开业时,店里都忙不过来,上下两层挤满了打卡的人。但过了那段时间,客流大幅减少。”一位集度销售顾问说。?
▲不断有逛街的人从集度三里屯店外走过,店里只有工作人员
时间回到两年半前,2021年一季度,百度、小米、华为分别宣布,以不同形式进军整车制造业,再次掀起一股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潮。
2021年1月,吉利控股宣布与百度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3月,两者以合资的形式成立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有了百度打头,小米与华为也迫不及待开启造车路。
同样是在那年3月,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宣布为“小米汽车而战”——以全资的形式,对智能电动汽车项目进行开发,包括但不限于独立造厂、独立开发设计,以及创建渠道卖车。
而华为采取不同于前两者的手段,与小康股份(赛力斯前身)达成合作关系。双方采用智选模式,于年底成立AITO问界品牌。华为扮演的角色是——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
互联网科技巨头接连入局,多次引起全网沸腾,各家粉丝尤为兴奋。一个直观表现是,集度开完元宇宙发布会后建立粉丝群,不到一个小时就建立了十余个粉丝群。这种盛况,难以在传统车企身上见到。
粉丝在狂欢,但业内却充斥着不友好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企业未能抓住造车风口,等第一辆车交付时,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能否与深扎根的车企相竞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转眼已来到2023年7月。此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超过2000万辆,迈入规模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此前景下,3家巨头造车走到哪一步了?人们能否推翻其成立之初的偏见?
华为最早交付合作量产车,在2021年4月就推出赛力斯SF5华为智选版。华为虽然多次宣称不造车,但很多消费者会下意识将问界视作华为的品牌。2022年,新品牌问界带来超7.5万辆的市场表现。2023年,问界逐渐降温,今年上半年销量在造车新势力中排名靠后。
2023年三季度,注定是“多事之秋”——集度和小米汽车都将迎来造车重大进展。前者首款车开始上市和交付,后者首款车的工程样车即将亮相。
不过,许诺三季度交付首款车的集度,目前暂无音信,北京首家体验店里的工程样车在7月底还是未能启动车机的状态。官微上,近期也没有公布任何信息。
至于小米汽车,是3家中计划交车最晚的品牌,首款车计划2024年上半年上市,最新状态是报价完毕,正进行零部件采购阶段。在渠道铺设方面,暂时未见明显动静。
目前,汽车行业全面进入新能源发展期。大浪淘沙,卷走了不少根基不稳的新造车,如威马、天际、自游家等,不过部分企业也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另一头,主流传统车企已进入深度转型期,合资车企、中国品牌都在重点发力新能源汽车。
站在奔涌的时代洪流前,3家互联网科技巨头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一家在努力走出低潮,两家尚未推出量产车。
很多人不禁猜测:两年半前百度、小米、华为官宣进军汽车业,会不会是经典失败案例的开始?
01.失声与湿身
3个汽车品牌虽然顶着科技巨头的光环出生,但现在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不同于诞生时的高热度,集度汽车早已远离话题中心地带,官方账号失声数月。
集度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最后一条推文停留在今年的2月24日;官网上对合作伙伴招募信息的(定期)更新也止步于2月。官方微博更新速度快于前者,最后一条博文是今年6月22日,一张端午节的海报。
集度CEO夏一平也减少了与外界的沟通频率。他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今年5月,在社交平台也一改以往活跃形象,自今年2月起开启闭麦模式,不再与网友大谈汽车相关话题,截至目前只发过一条祝福母亲节的博文。
至于集度官方APP,与汽车相关的信息数月未更新,体验中心显示的是最初的三家门店,北京、上海、深圳各一家;不过汽车之外,集度的周边产品一直保持高频率更新速度,如水杯、衣服、手提袋、飞盘等。?
集度怎么了,汽车造到了哪一步?
2022年6月,其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ROBO-01亮相。4个月后,ROBO-01探月限定版发布,售价39.98万元。
2022年12月的广州车展上,ROBO-01标准版携第二款车ROBO-02亮相。夏一平表示,ROBO-01大规模交付的节点是2023年三季度;2023年,集度计划进军国内46个城市,开设100家线下体验中心,初步完成服务网络的全国布局。
虽然官方账号难觅量产车的消息,但在线下,集度并没有落下造车进度。7月25日,帮宁工作室探访位于北京三里屯的集度体验中心,这是集度在北京开的第一家门店。
目前,北京开了3家集度体验中心,分别坐落在三里屯、合生汇、华熙live三大商圈。其中,三里屯和华熙live店面积最大,一楼是迎宾和车型展示区,二楼是艺术展示区。最新开的门店位于合生汇,7月下旬开业。
三里屯体验中心摆放的ROBO-01属于早期工程样车,消费者不能体验车机交互功能,最新版本的工程样车将于7月末更换,届时车内将安装车机系统。
“公司已经在开展试驾专员的培训工作了,过不了多久消费者就能试驾ROBO-01。”销售顾问王伟(化名)告诉帮宁工作室,ROBO-01一定会在今年内上市交付。
在渠道建设上,集度成立了多家销售公司。据企查查,7月下旬,集度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多地成立服务公司,经营范围均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等。
与此同时,6月下旬以来,集度开放了体验中心店长、产品专家、交付专员等终端职位,招聘地点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有业内人士表示,集度还在按计划造车,今年会有新动作。界面新闻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集度汽车相关人士表示,集度汽车目前一切顺利,并且很快将有新的进展。
对于官方失声一事,另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造车资质带来的影响,“集度能解决造车资质,但不意味着现在已经解决。在此之前,它都不能大声宣传造车一事。”他说。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表态是佐证之一。从宣布造车到去年8月的集度汽车机器人生态大会,李彦宏的每次演讲内容都提及集度最新进展,甚至是话题主角。在这之后,李彦宏态度大转变,集度不再是他的讲话重点,甚至从他口中消失。
小米方面几乎闭口不谈造车进展。自打造车以来,小米始终未明确回应是否拿到造车资质。有相关人士曾表示,小米汽车的难题不是造车资质,而是第一款车的竞争力。
小米有近一年的时间未向外界公布造车进展,与雷军的决策有关。2022年8月,他在年度演讲上表示,未来两年不准备再辟谣和介绍关于小米造车的任何新进展,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向大众定期汇报。直至现在,官方未公布任何造车信息,至于小米汽车的每个进展,都来自合作伙伴或媒体爆料。
7月4日,长春一汽富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一汽富维)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在积极与小米汽车进行业务沟通,多家子公司已经进入到小米汽车的采购组当中。目前,小米第一款车型报价完毕。
不直接造车的华为倒是不必担忧造车资质,在问界品牌营销上显得格外高调,尤其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一度成为话题制造机,为问界带来多次热搜,也带来短暂的高光时刻。
对于汽车业务,华为共有智选、HI(Huawei Inside)、零部件Tier 1等3种模式。其中,华为在智选模式上掌握更多主导权,不仅要对产品设计、体验层层把关,还对整车负责。目前仅有赛力斯采取智选模式,与华为在2021年末推出问界品牌。
华为与问界的关系还在加深。今年6月,华为成功受让21个问界商标;不久,问界在一封内部信中称,赛力斯与华为共同决定成立“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自7月1日起全面负责营销、销售、交付、服务、渠道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
在问界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为、赛力斯联合陆续投放了AITO问界M5、M7、M5纯电版等3款产品,2022年销量超过7.5万辆,数次月销突破万辆,产品推出速度和销量数据不断刷新行业成绩。
短暂的辉煌之后,华为光环不再那么奏效,问界在2023年发展速度放缓,陷入了数据低迷,湿身前行。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半年问界共交付2.59万辆,月均4200辆。今年问界的销量目标是15万辆,半年过去完成率仅17.3%。在标有华为的问界门店里,难现昔日拥挤人流。
看来,问界要想破局,还必须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靠“华为”的光环远远不够。这对后面的集度和小米汽车,都是一种警醒。
02.高难度开局
造车本就不易,遑论跨界造车。
余承东似乎正在改变“炮仗”形象,构建靠谱形象,“吊打特斯拉、新势力”“遥遥领先”“超越百万豪车”……今年下半年,他开始慎用这类词语。有分析认为,这或许与问界市场下滑表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调侃:“听到老余讲,问界M7要超越百万豪车的体验,我心里就拼命地看周边,估计很快都是鞋子扔上来,我心里也想把这个鞋子扔上来了,下次我等老余讲第三款车的时候,看他用什么形容词。”
7月初,余承东在问界M7改款车型上市前,与渠道商、供应商做了一次交流。当被问到如何看待问界的销量时,他首次正面回应了该问题:“销量只是某一发展阶段的结果,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过去一年多,问界成为发展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同时也因为经验不足和阅历不够,走了一些弯路。这个时候更需要发挥自身优势,要有定力,坚持做极致的产品。明天的能力是基于现有的技术积累,始终保持研发高投入。”
接下来,问界会快速改进,今年会在零售、服务、交付等领域全面优化,同时优化机制,增加门店暗访等手段,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余承东也更加谨慎了。在交流会上,有人提到,李想自曝,理想ONE曾被问界M7打残,让理想亏了十几亿。对此,他只是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卷才刚刚开始,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他开始正视对手。有媒体报道,7月初,问界M7发布会前晚,余承东穿着凉拖,在深圳前海理想卓悦体验店体验理想新品L9,在现场仔细研究四十多分钟后,“笑嘻嘻在走了”。
余承东态度的转变,反映出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问界后劲不足问题上,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分析认为,主要是今年问界产品未能与竞品拉开差距。疫情期间,问界凭借优秀的人机交互能力,俘获大批消费者芳心。但在后疫情时代,车企芯片问题得到解决,此方面各家水平参差度越来越小,问界优势被大力削减。
6月中旬,在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表示,华为最好的技术集中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他认为智能驾驶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智能座舱,“这方面我们投入巨大,华为在车BU端将70%到80%的研发经历和费用都投入在智能驾驶领域”。
但华为的这一卖点,越来越难以做成差异化优势。当新能源消费狂潮回归理性,消费者对实用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多家行业机构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智能化是中国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但在智能化配置普遍搭载、特点趋同的2023年,消费者更看重续航、安全等实用因素,智能化不再成为购车首选。
问界的困局,也是小米汽车和集度的难点。对于小米、百度、华为而言,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光环有时间限制,如果他们不能推出更有竞争力的车型,那么高光时刻将会昙花一现。
雷军曾说过,第一款小米汽车价格区间为10万~30万元。近期,疑似小米汽车铭牌的电池包参数在网上曝光,额定电压726.7V,额定容量139Ah,电池包容量101kWh,重642kg。
不少业内人士以此推断,小米首款车或支持800V高压快充。按照现行电池容量,超过100kWh的已上市电动车售价都在30万元以上。从曝光的路试车谍照来看,小米汽车首款车为四门轿跑。
这意味着,小米汽车首款车定位在中高端。而集度的ROBO-01定位为一款中大型SUV,竞争对手无疑将是特斯拉Model Y等车型,ROBO-01探月限定版39.98万元的售价,也注定ROBO-01不会是一款低端车。
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无论是中大型纯电SUV市场,还是中型或中大型纯电轿车市场,今年已经卷出新高度,主流新能源品牌都在上述细分市场有所布局,新势力有蔚小理等,自主车企有埃安、飞凡、长安等,合资有上汽通用、一汽-大众等。
小米汽车和集度还将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消费者购车需求不旺。加上资本市场投资新能源车企的收缩势头,“他们都面临高难度开局,能否成功尚需努力,”张君毅说道。
回顾百年汽车发展史,不断有企业加入造车行列,其面临的市场压力各不相同。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国内最早抓住风口的“蔚小理”等新势力,第一款车上市时,鲜有直接的竞品。不过,形势发展到现在,市场情况大有不同,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在打造新汽车。
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和集度的产品既要特别贴近用户需求,又必须给出有竞争力的价格,以及足够明显的差异化,才有机会在市场分得一杯羹。
这又是新的难题。
责任编辑:枯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