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汽车行业未来,告别造车时代的全新篇章
摘要:2013年-2014年,在前辈特斯拉以及政策东风刺激下,国内诞生了一大批新的造车企业,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新造车1.0。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
现在可以再加上一条,英雄难过资质关。
2013年-2014年,在前辈特斯拉以及政策东风刺激下,国内诞生了一大批新的造车企业,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新造车1.0。
而十年后的现在,中国新造车的大门正式关上了。
01被卡住的新造车们
想要造车,那就要有准生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质。
若干年前,造车门槛相对宽松,可以通过购买同行资质,可以通过找其他车企代工方式实现,也可以独立申请资质。
通过蔚小理、零跑、哪吒获得准生证的过程,就能理解这一点。
在这几家新势力中,哪吒通过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自己申请拿到了生产资质,蔚来、小鹏、理想、零跑最开始走的都是代工路线。
蔚来找了江淮、小鹏找了海马、理想找了力帆、零跑找了长江汽车。
但是代工终究不是一个最好方式,总有种「命脉在别人手上」、「人在屋檐下」的感觉,还是把握在自己手上才能安心。
于是到了后面,理想、小鹏、零跑纷纷通过收购同行的方式拿到资质。
小鹏收购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得生产资质;理想则是通过收购力帆汽车旗下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得资质;零跑收购福建新福达汽车拿到造车资质。
零跑董事长朱江明曾在采访中透露,光牌照的事情,就花了6年,到2021年7月才正式解决。
所以,准生证不好拿。
其实到这个阶段,新造车的大门还没有关上,甚至略有松绑之意。
2020年7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改,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意在鼓励代工模式。
在这期间,又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新势力,比如小米、集度、洛轲智能、牛创新能源,这一批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势力2.0。
到了2022年,形势急转直下,新势力窗口期快速缩小。
2022年初,工信部公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代工模式下的委托方与受托方均需要具备生产资质才能代工生产,这也就是大家现在非常熟悉的双资质,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新造车门槛开始变高。
蔚来虽然一直走代工路线,但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董事长李斌表示不会通过收购方式来获得资质,打算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取资质,但是很显然计划赶不上变化。
有意思的是,2019年1月零跑朱江明也强调不会通过收购的方式来获取资质,但是后来还是通过收购才拿到造车资质。
总之,从这里开始,新造车大门开始缓缓关上。
02英雄难过资质关
对于一家车企来说,造车资质有多重要呢?这里不得不提一家车企——自游家(前身是牛创新能源)。
自游家最开始的规划是借助大乘汽车拥有的资质进行新能源代工,通过「先租后买」的方式,最终获得大乘汽车的金坛工厂和生产资质。
为了顺利量产,最开始的江苏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江苏火星石科技有限公司,此外,「NIUTRON」、「自游家」品牌归属权则给了大乘汽车,自游家也成了大乘汽车旗下的「子品牌」。
创始人李一男这样说道:「自游家NV是火星石和大乘汽车的合作产品。火星石在软件、智能、三电等前瞻技术领域赋能大乘汽车,而自游家NV将在大乘汽车常州金坛工厂生产。」
彼时,大乘汽车却深陷资质失效风险,而在造车资质审核还未明朗的情况下,自游家依然开了新品上市发布会。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自游家倒在了量产前夕。
所以,如果没有资质,就没有资格说「造车」二字。
不过,在前段时间的工信部名录上,大乘汽车V07亮相,像极了自游家NV,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重生」,曾经自游家员工的努力不算是全费。
自游家之后,为了车型能够顺利量产,也有另外两家公司也用了类似操作方式来获得资质。
一家是极越汽车、一家是极石汽车(洛轲智能造车项目)。
先说极越。去年下半年以来,集度汽车采取了一系列工商变更措施。2022年6月28日,吉利系资本退出集度汽车有限公司股东行列;2022年12月,集度企业名称变更为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后简称上海幂航);2023年8月9日,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幂航分别持股65%、35%。
新模式下,定位也发生变化。极越是吉利控股集团和百度集团联手打造的「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的承载主体,在合作中,百度集团将全部AI能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大模型等)全面开放给集度,集度负责极越的产品定义、科技研发,基于吉利浩瀚架构和百度的AI能力进行产品化与工程化。吉利控股则向极越提供生产资质、生产制造、供应链等能力。极越则负责整个品牌的经营管理、市场布局等工作。
以后再有新造车诞生,也只能采用类似方式了。
甚至,曾经的滴滴汽车现在也卖给小鹏,成为小鹏第二品牌,而滴滴则为其提供赋能(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强有力支撑)。
哦对了,2022年10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删除了关于「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的描述。
这意味着,造车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
一张准生证,令无数英雄尽折腰,着实是有点可惜。
小米,应该是最后一个拿到资质的造车企业,自小米之后,将不再有新造车。
新造车的大门正式关上了。
03新阶段
到这一步,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时也,运也,命也。
早期能入场的新势力选手已经尽数入场,由传统巨头们孵化出来的新实力们也在迎头赶上,现在已经进入到赛程的新阶段:生死拼杀。
大浪淘沙,接下来两三年时间,还会死一批车企。
责任编辑:苏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