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迎来历史性转折点,主流市场成为发展之路
摘要:“中国汽车出口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坚持向上则会打开新的局面。
9月25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8月,汽车出口294.1万辆,同比增长61.9%。全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5%。其中进口金额同比下降19.5%;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5.1%。
“中国汽车出口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坚持向上则会打开新的局面。”近日,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出口持续增长的奥秘
近3年来,中国汽车出口连续迈上3个大的台阶。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位居世界第三位。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名列世界第二位。2023年,则有望站上世界第一位。
在薛旭看来,实事求是地看待与研究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逐年出现较快增长的现象,分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理与规律,判断这一现象的走势与未来,拿出符合规律与实际的判断与决策,是中国汽车出口如何走好面向未来之路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国汽车发展战略与市场营销领域的表现日益向好,走出国门、走向海外成为发展的必然。
薛旭认为,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实践,也在改变着以往的一些理念。过去,业界很多人都直观认为,只要多花钱就能保证车的品质。其实,在原理与规律层次,洞察错误、及时纠正才能保证市场营销的进展顺利,就像我国航天的成功经验。只要做到这一点,横亘在中国与外国品牌之间的品牌与口碑的天花板就会迎刃而解。他谈到,要以在全球有竞争优势的理性为标准,建立全球先进的汽车产业管理思想体系。当前,汽车工业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是规划到2035如何支撑国家提出的国家现代化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薛旭分析,在这个规划体系中,首先需要看到的是,用一代人也就是15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使中国的汽车创新与战略经营在理性觉醒与理论创新层面上超越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说我国整个汽车产业的战略领导能力在商业理性、发展战略与创新推动人才选拔和发挥上,整个汽车产业在理性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氛围上,要达到比欧美国家更加高效和更追根溯源的水平和状态。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最重要
薛旭一直认为,正如哲学的基本原理,世间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蛹动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客观规律,因此,无论中国汽车在“出海”中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是前进道路上的必然。遇到问题不可怕,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薛旭谈到,正如美国以《通胀削减法案》为由,欧盟以启动反补贴调查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施压一样,从整个国际形势大格局来看这都是很正常的。站在欧盟的角度看,目前欧盟正制定对华新的经济战略,要进行全方位政策评估与重整。对此,近日在新德里出席G20峰会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双边会晤时就强调,防风险与合作不是对立的,不能把相互依存与不安全简单画等号,更不应将经济问题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同时,欧盟明年将迎来选举年,冯德莱恩被普遍预期将寻求第二任期,此时作秀展示保护欧洲核心产业的强硬姿态,对其选战布局谋求连任极有可能是个加分项。但是,对于此次反补贴调查,在欧盟内部也有较大的分歧。
近日,欧洲和美国媒体报道中都称,欧盟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一直表示抗议,因为其中也将欧盟的汽车排除在外。因此,即使要阻挡中国汽车出口,欧盟也不是美国的盟友。而且,欧盟的反补贴调查最终成立与否将取决于真实数据,但欧盟并没有这样的数据,而布鲁塞尔手头并没有太多数字可用。德国则认为举证门槛将“非常高”。9月23日起,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届时有望探讨这一问题如何降温。
目前,德国汽车品牌巨头正越来越多地采用苹果的商业模式,即“在国内设计,在中国制造”。一些在欧洲运作良好的中国公司收购了一些豪华汽车品牌,比如瑞典的沃尔沃、英国的名爵和莲花,他们用中国的电池等电动汽车技术振兴了这些品牌。在瑞典,与放弃了沃尔沃的福特汽车公司相比,新入主的中国公司反而受到更多尊重。欧洲媒体认为,这一反补贴调查更像是一场欧盟的内斗。考虑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年销量,有影响力的德国政府和工会绝不希望仅仅因为比亚迪向欧洲出口了几千辆电动汽车就发动一场贸易战。
薛旭表示,实际上,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中有一半来自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的特斯拉电动汽车。此外,如果将沃尔沃、名爵和莲花等仍在欧洲组装的汽车品牌也算在内,中国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了8%。到2025年,这一数字可能会达到15%。然而,这些品牌如果都算在中国为电动汽车中的话,它们都没有中国提供补贴的证据。
坚定信心走向海外市场
“无论是从产品出口还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角度看,中国汽车‘出海’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势。”薛旭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和企业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要立足现实破解难题,抓住历史性机遇,坚定信息走向世界,完成国际化的历史性转变。
薛旭提醒,可能有人认为目前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电动汽车总数还不是很多,反补贴影响可能不大。但汽车市场要形成稳定的客户群,需要长时间以良好产品、良好形象稳扎稳打,就像过去曾经在国内有的车型出了问题会影响这家车企所有产品的市场销售一样,反补贴调查不仅很可能会在调查期间发布临时禁令,暂停进口中国电动汽车,也会给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继续开拓带来一些难以预估的阻力,因此,中国车企和相关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据称,反补贴调查很可能带来中国车企加速海外建厂。目前,上汽、比亚迪、长城等车企已经在筹备欧洲本地化生产,如果快的话,第一批欧洲本地产品很可能在2025年下线。“但是,欧洲建厂也并非高枕无忧。”薛旭谈到,2个月前的7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外国补贴条例》的实施细则,并于当月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了外国企业收到补贴的内涵,即第三国给在欧盟市场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带来具有竞争优势的、有选择性的财政贡献。一旦确定存在外国补贴,欧盟委员会将进一步评估其是否扭曲了欧盟内部市场的竞争,具体表现为外国补贴被认为有可能改善企业在欧盟市场上所处的竞争地位,对欧盟市场的竞争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意味着,欧盟把反补贴调查延续到了外国对欧盟国家的投资,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包括合资、并购等,或参与公共采购项目竞标可能需要进行补贴申报并接受相关调查。因此,通过收购现有工厂实现本地化的路线,难度再次加大。《条例》的核心是防止外资收购欧盟国家的百年老店、隐形冠军等优秀企业。如果连收购濒临倒闭工厂都做不到,其实在堵塞别人道路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与此次的反补贴调查一样,是真正的损人不利己。
薛旭谈到,除了有关主管部门和机构的协调磋商之外,企业层面也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各个方面,以此为契机,在技术创新、产品品质、服务体系等建设方面尽可能做到行业领先,特别是西方一直看重的知识产权等方面也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体现,中国车企‘出海’,一定要有知识产权先‘出海’的意识和布局,才能避免此前有的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出海’遭遇被诉的被动局面。”薛旭强调,坚定信心走好“出海”之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意义重要。
责任编辑:苏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