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周边

成都模式解决了小区充电难题,为您揭秘其背后的成功之道

2023-10-11 22:03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 万仁美

摘要: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小区充电难,更是困扰行业和消费者多年的难题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小区充电难,更是困扰行业和消费者多年的难题。

前不久,第三届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技术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成都特来电总经理陈亮在演讲中提到的成都模式解决小区充电难题的实例,让人眼前一亮。

01 成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成都处于西南地区,自身特点比较鲜明。在电动汽车推广应用上,成都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也不相同,有自己的特点。

2021年是成都电动汽车发展的标志性年份,陈亮说,私人领域新增车辆占比超过了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为51%,公共领域为49%,2020年两者的比例分别为42%、58%。截至2023年6月底,成都市电动汽车保有量56万辆,公共领域车辆24.8万辆,私人电动汽车31.2万辆,占成都市汽车总保有量8.2%(截至今年月底,成都汽车保有量为625.4万辆)。成都市月挂牌新能源车辆2万辆,90%为私人购置。成都电动汽车数量居全国城市第六,排名为非限购城市第一。

充电桩建设情况如何?据介绍,成都市自建充电桩数量从2021年的2万根,增长到2023年6月的10万根,车桩比为5.6:1,私人用户充电并不是很方便。

成都私人领域电动汽车用户与公共领域差异巨大。公共领域用户有时间敏感型、成本敏感型、生态价值不足、低黏着度、充电高价值用户。在私人领域,主要是空间敏感型、服务敏感型、高生态价值、高黏着度、充电低价值用户。

对于公共领域用户来说,充电时间越短,充电越快,接单的时间就越多,尤其是运营车辆,充电便宜几分钱,也是一个巨大的成本节约。这类用户的生态增值潜力较低。

私人用户对在哪儿充电非常敏感,对服务的要求较高,也容易实现生态增值。比如,一些女性车主可能会因为充电桩的造型不好看而放弃在这个地方充电。如果充电桩好看,即使充电加上服务费高出1元,这类车主也愿意在这个地方充电。

因此,陈亮认为,私人用户更容易实现生态增值,比如在充电时卖点咖啡、茶等饮品给车主,比较容易达成销售。据他介绍,在充电时,碰到合适的时机甚至可以向车主销售首饰。

02 传统大功率公共充电设施无法满足未来需求

总结了成都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充电需求不同的特征之后,陈亮特别强调,传统大功率公共充电设施无法满足未来规模化私人领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目前,许多地方通过兴建大功率充电站解决私人领域充电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这就陷入了一个循环:车多了,多建桩;桩多了,加快培养车,好比和面的时候,面粉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这种循环的出现一方面增加城市的负荷,另一方面,对城市现有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几乎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停留在储能阶段,深入研究可以看到,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这是一个交通→补能→再交通的过程,简单的降低补能时间并不能真正的实现充电体验的本质化提升。

大功率、超大功率快充对城市电力资源的占用愈发突出,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循环,并不是资源友好型的公共设施。大功率公共充电设施天然的单一能量输出模式,无法有效参与未来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设及车网互动的实现。

对于小区充电桩建设的难题,陈亮认为,小区充电设施难建、难管、难突破的原因是参与方的不专业。

参与方的不专业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缺乏规划、施工、管理能力,不具备后续自主维护能力;缺乏电气规划能力,缺乏充电设施维护管理能力,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缺乏整体规划思路,一切以快、省钱为核心,对事后不关心;无序充电设备下,无法管理,过了电表后,无权管理。

03 成都模式解决小区充电难题

“自建模式”在小区的私人充电桩建设上较为常见。很多车主自己联系建设充电桩,即车主统筹所有的建设,这种建设方式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是物业不配合,更严重的问题是非专业人士干着专业的事。

陈亮把问题归纳为七个方面,“自建”模式手续办理复杂,资料准备、报装申请、现场勘查、施工建设等,涉及车主、车企、物业、供电公司等多个主体;安装费用没底,自建桩由于取电点、接电距离长短、安装规范不统一,导致费用不透明,隐性成本高;既有小区电力负荷不足,无法支撑未来规模化替换,先到先得、后到不得,进一步激化业主间及与物业间的矛盾,阻碍私人电动汽车购买及替换;由于自建充电设施相互之间缺乏通信与关联、与前端配电设施无法协同,既影响居民用电还会对城市电网造成尖峰用电冲击;增容的问题,红线内变压器增容费用巨大,红线外配套电网建设改造成本更是无法预估,不经济且增容费用缺乏投资主体,实质上无法完成;缺乏专业运维管理方定期对充电设备及配电设施进行巡查管理,导致自建自管充电设施实质上处于无人管状态;发生安全事故,将出现业主难以承担或者不愿承担、物业被迫担责的窘迫境地。

研究清楚了问题的难点,陈亮团队尝试新的方式建设充电桩,形成了成都模式,这套模式概括起来就是统建统管、两层调度、有序充电、车网互动。配电侧的负荷数据实时采集,并把实时采集变压器剩余负荷传输给特来电云平台;平台接收到负荷运行数据后,下发指令至设备层,调节充电功率,调整充电策略,保障居民用电及配电设施安全,充电安全。

陈亮说,在充电过程中,终端设备通过实时数据结合历史数据评估车辆充电情况,从而判断充电是否异常,如果异常将自动断电,系统也抓取同时期、同类型车辆充电数据,进行潜在风险分析,如果异常,车辆则无法启用充电。

这套系统在成都运行取得不错的成效,在近一年的高危订单预警中,总预警次数3788次,其中小直流预警17次,大数据温升异常防护终止15次,充电结束温升预警2次。

为了方便大家充电,特来电成都团队推出多种套餐模式,宽带套餐式付费,省时省心,全域通用。成都充电模式取得成功后,生态增值服务得以推进。

责任编辑:苏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