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如何更好地实现自主创新与发展?
摘要:在下一个10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上的表现应当明显好于过往的10年。所不同的是,有心者、用力大者、步子迈得扎实者,收获自然会更丰硕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伟大构想,至今已历10年。
10月17~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隆重召开。与前两届侧重于沟通交流和推动合作的基调相比,本届论坛将侧重于成果展示和经验总结,因而更加鼓舞人心,更有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新冠疫情过后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发展赤字依然巨大的背景下,“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扩大到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累计进出口总额逼近20万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6.4%,既高于同期我国外贸增速,也高于世界贸易增速,展露出勃勃生机。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朋友圈内拉动投资近1万亿美元,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让共建国家近4000万人口摆脱了贫困。
第一个10年的累累硕果证实,“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全球发展、全球治理和新型全球化的最佳解决方案。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共商共建共享”这个合作原则,就在于国与国之间真诚地平等相待,就在于积极对接发展战略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在盛会即将召开、全球媒体聚焦和热议“一带一路”共建成果和经验之际,中国汽车行业当作何思考呢?
笔者以为,首先,面对这个全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行业组织和车企应有积极“借东风”的思想意识,设立机构或部门负责有关“一带一路”合作事务。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有无这个意识,做不做专门的研究功课,过往10年和今后10年甚至更远,中国车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已受益且还将享受更大的益处,只不过有心者和用心者收益更大。
确立了“借东风”的战略意识,就应当持续深入地研究“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比如说,应持续跟踪“六廊”的合作动态。“六廊”指的是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当然,非洲、拉丁美洲、多国多港和空中丝路等方面也需要密切予以关注。
其次,“一带一路”框架下目前已有20多个专业领域对话合作机制,其中有能源和环保,但没有汽车。这或许是一个可以补缺的事项。事实上,中国汽车“走出去”的现实已经跑在了机制前面。今年上半年,中国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的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配件和锂电池同比分别增长了163.3%、39.3%和34.3%。
行业组织和车企应当注重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汽车产业标准体系及时全面地对接。目前,中国已与65个共建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合作协议,其中涉及到电动汽车、油气管道和物流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品种丰富、技术先进,传统汽车也多有创新,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位居世界前列,都需要及时通过创建共认标准予以支持。
再次,中国品牌车企应当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汽车和交通发展战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组织的配合及支持下,加强交流沟通,抓住合作机遇,找准市场切入点,兼顾当前和未来,有效开拓地区汽车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在短短10年间取得丰硕成果,与共建国家强化发展战略对接,是扎实行动的第一步。
第四,中国品牌车企应当着眼于长远,积极推进产品本地化研发和产业链本地化两个进程。不去扎实地推进这两个进程,不仅难以应对当地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在当地长期经营,而且难以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跨国汽车公司。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与4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国内过剩的汽车产能可以借机搬出去,在本地化实践过程中收回投资。
第五,中国品牌车企应当加强横向联系,确立“抱团出海”的积极意识。中国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建企业、能源企业和通讯设备企业共建成绩斐然,中国品牌车企应当强化与有关企业和管理部门的交流合作,加大开拓“一带一路”大客户的销售业务力度,积少成多,让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接受考验,让品牌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老百姓的心中扎下根来。
综合考量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态势,笔者相信,在下一个10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上的表现应当明显好于过往的10年。所不同的是,有心者、用力大者、步子迈得扎实者,收获自然会更丰硕。
责任编辑:苏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