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隐私并存,比亚迪摄像头盖板彰显用户尊重
摘要:当智能化汽车来到我们面前,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同时,你是否也对自身隐私安全有所担忧?尤其是车内越来越多的摄像头,它们是否会暗中运转或被“黑客”入侵?
从汽车诞生起,安全便是汽车工业发展永恒不变的课题。那汽车安全具体包括什么?从发展早期的被动安全,到如今近乎标配的主动安全,再细化到车内VOC等方面的健康安全,随着汽车从交通工具向第二起居室方向的转变,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定义正在不断提升。
当智能化汽车来到我们面前,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同时,你是否也对自身隐私安全有所担忧?尤其是车内越来越多的摄像头,它们是否会暗中运转或被“黑客”入侵?这类“看得见,却又不见得安全”的硬件如何能让用户更放心?这些问题在给被害者造成困扰之前似乎无关痛痒,一旦发生却又让人追悔莫及。
目前,大多数汽车产品的车内摄像头都采用非遮挡式设计,即它可以实时记录被摄区域的一举一动,无论被摄者是否知晓其运转情况。虽然主机厂都在强调这些画面的采集和使用都需要经过车主的同意并会采取脱敏措施,但这些“保证”在用户隐私泄露的大量报道中显得苍白无力。比亚迪的做法“简单粗暴”——直接加上摄像头盖板,相比“承诺”的口说无凭,一个盖板显得朴实又真诚。
无法控制的摄像头引发用户担忧
车内摄像头在车企的应用率越来越高,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分工和作用。比如,置于A柱上的摄像头负责对驾驶者的识别以及精神状态和驾驶行为的监测,位于顶棚前部的摄像头用于车内拍照或记录紧急情况,而部分车型后部的摄像头主要用于离车后的活体检测等。
而在车内摄像头之前,手机、笔记本摄像头,乃至家用摄像头的隐私画面泄露已经屡见不鲜,有些视频甚至被放在网上明码标价售卖,对被害者来说无异于“公开处刑”。由于车内摄像头分布于不同的位置,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可以说是“360°沉浸式曝光”,因此,作为人们的第二起居室,车内摄像头的隐私泄露问题更加不容小视。
基于此,比亚迪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量,在自家产品的车内摄像头上率先增加了一块物理挡板,彻底打消了用户的顾虑,并将使用与否的主动权交到了用户手中。这种软件+硬件双重防护,将信息安全进一步提升。
隐私安全无小事 比亚迪换位思考受好评
比亚迪是目前极少数使用车内摄像头盖板的汽车企业,而这个小小的盖板也只是比亚迪站在用户角度力保客户隐私的冰山一角。除了物理盖板,比亚迪在手机APP端以及车机系统上,均会有醒目的个人数据处理和权限访问提醒,并且为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权益查询的便捷渠道,确保用户能够最大程度了解属于自己的数据权益。
即便如此,一些注重隐私的用户仍然担心后台是否能自动启动,在无形中收集用户隐私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比亚迪开发的应用和系统,均采用安全策略防止自启动,从而让车辆完全按用户定制的选项执行,防止数据泄露。
德国著名管理学思想家赫尔曼·西蒙认为,很多行业中的佼佼者的一个共性特征是致力于为市场提供顶级的产品和服务,并始终以满足客户服务为导向。与那些打着为用户省钱的幌子到处拉人头、提供免费服务却暗中调用用户数据的行为不同,比亚迪一切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或许才是其备受市场认可的关键。
打造可知/可感/可控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
比亚迪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涵盖了从车端到云端的多个维度,可全方面实时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及驾驶安全,从细节到整体让用户能够对自己的数据做到可知、可感、可控。
在可知层面,比亚迪将隐私声明放在显著位置,以确保用户能够明确知晓个人数据的处理和权限访问举措,并为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权益查询的便捷渠道;在感知上,摄像头盖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让用户明确感受到自己的隐私处于被保护状态;可控即是为用户提供了权限管理方案,可将硬件和软件的使用决策让用户自行掌握。
不仅如此,比亚迪还通过高强度安全攻防测试方式,提升自身能力及产品的安全防护,并且曾多次获得国家比赛奖项,包括第二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挑战赛金奖。此外,比亚迪积极主动开展各项数据安全与合规的认证工作,获得R155(CSMS)、R156(SUMS)体系认证等安全认证,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
不同的时代、不同场景对安全的定义和需求千变万化。但作为个体,对自身“安全”的理念始终未变,这就要求提供安全保障的服务者能够深度洞察受众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一个盖板并不是比亚迪技术鱼池的核心技术,但却体现出比亚迪对用户隐私理念的核心精神。
责任编辑:苏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