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理赔有望减少争议,减少繁琐的纠纷处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车辆使用频率的提高,动力电池的保险风险和承保理赔问题日益凸显。
9月27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发布《新能源汽车保险事故动力蓄电池查勘检测评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聚焦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保险理赔中的主要问题,同时规范新能源汽车发生保险事故时对动力蓄电池的查勘、检测与损伤评估。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车辆使用频率的提高,动力电池的保险风险和承保理赔问题日益凸显。
日前有媒体报道,山东滕州一位车主驾驶电动汽车过排水沟时,电池被盖板硌坏,随后联系保险公司申请理赔。4S店工作人员检查后,确定更换新电池价格为10万元,但保险公司认为这辆车总价才11万元,赔付价格明显不合理,因此拒绝理赔。虽然后续保险公司表示愿意将车辆推定为全损车,按照鉴定价格进行赔付,但车主表示不能接受这一方案。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是在去年8月,一辆极星2因事故导致车身和动力电池受损,4S店告知车主维修费用高达54万元,其中更换电池组的费用就超过40万元。由于这辆受损车的发票价仅为24.9万元,虽然保险合同上载明车损全额为33.8万元,但保险公司只愿意按照发票价进行赔付。
笔者了解到,由于对新能源汽车不了解、数据积累不足等原因,以往动力电池即便轻微受损,保险公司也只能按照更换新电池组来定损,所以导致赔付金额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当电池出现问题后,在维修和理赔时,消费者和厂商、保险公司往往各执一词,难以达成共识,引发不少纠纷。
在《指南》发布之前,对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损坏,保险公司在定损时如果发现车辆修复加电池更换成本过高,并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采取推定全损的办法,按照合同约定赔付给用户。之后,用户在赔款基础上加钱,去购买新车;保险公司则通过对全损车、动力电池和其他旧件等进行拍卖,来挽回部分损失。在当前实践中,保险公司理赔定损急需动力蓄电池的查勘、检测、损伤评估理赔技术规范和损失判定标准,《指南》的发布可以说解了行业燃眉之急。
据悉,本次发布的标准主要由查勘要求、动力蓄电池检测、动力蓄电池损伤评估等内容构成。其中,查勘要求明确了汽车发生事故后的动力蓄电池风险级别和不同风险级别的查勘作业要求,规范了新能源汽车救援操作流程,并保障查勘人员的人身安全。
同时,《指南》还按照事故类型、动力蓄电池损伤场景,将动力电池损伤级别分为四级,将复杂情况进行分级处理,进一步规范理赔管理并提高定损效率,做到科学的分级定损并降低理赔成本。其中,因碰撞、托底事故导致动力蓄电池发生二级和三级损伤时,通过检测确认电池系统未受影响,应选择修复或更换动力蓄电池箱体和外部涂层;如检测后确认模组或单体蓄电池受损,应根据实际情况修复或更换模组和损伤零部件;如检测后确认动力蓄电池的损伤已不可维修,可更换电池总成。另外,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会对新能源汽车造成损害,比如今年我国多地遭遇严重暴雨洪涝灾害,产生了大量“泡水车”。对此,《指南》也有涉及,提出因水淹事故导致的动力蓄电池一级、二级和三级损伤时,可烘干后检测确定损伤级别。根据实际情况清洁、修复损伤零部件,必要时更换模组和相关零部件或动力蓄电池总成。四级损伤主要包括动力蓄电池箱体有高压线束、模组或单体蓄电池裸露或破损、温度异常、冒烟、起火、过火痕迹,安全检测异常,模组长期浸泡水淹导致蓄电池模组或单体蓄电池大面积损坏。当出现四级损伤时,可更换动力蓄电池总成。
应该说,《指南》的出台使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维修和理赔有规可依,在保证电池安全使用、合理维修的同时,降低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成本,可更好地保障车主权益,减少车主、厂商和保险公司之间的“扯皮”。不过笔者认为,《指南》的最大受益者还是保险公司。各保险公司依据《指南》定损,可有效增加修复案例,减少更换电池组,从而降低赔付支出。
需要注意的是,《指南》在落地过程中需要多方配合,否则仍有可能出现保险公司与维修厂意见不一的情况。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和维修企业保持技术交流,加强合作,并推动动力电池检测和维修技术创新。另外,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可能也会出现保险公司定损金额过低,导致维修厂不愿意修的情况。对于消费者来说,保险公司降低赔付支出之后,或许会重新计算保费,一直被诟病的新能源汽车高保费有可能降下来。只是部分车主会觉得更换新电池组让人更安心,而保险公司或许会依据《指南》选择维修方案,导致双方意愿不能达成一致。总之,《指南》要想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落地后相关方不断磨合,而不是沦为保险公司的“护身符”。
责任编辑:苏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