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的新机遇:引进消化再创新,中国汽车设计引领全球影响力
摘要:新中国汽车工业则要从1956年一汽试制成功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开始,1958年,一汽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这是中国汽车设计的萌芽,到后来的一汽“红旗”、北汽“井冈山”、上汽“凤凰牌”、“上海牌”等。
当你看到一辆汽车的第一眼,什么会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大气流畅的线条,是色彩鲜艳的车身,还是协调完美的比例……
汽车作为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影响下,逐渐成为智能移动出行空间,快速改变着人们出行方式和汽车产业生态。
刚刚落下帷幕的东京汽车展,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可谓出尽风头。仰望U8上演“沙堆效应”,令日企扼腕长叹,就连美国纽约州长纽森都为“原地掉头”技术大为惊叹,并现场表示带走。
而更早之前的上海车展、慕尼黑车展,也已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汽车的崛起力量。乘着智能化、电动化的东风,中国汽车设计迎来了新机遇,开辟出新空间。
中国汽车设计的萌芽期
新中国汽车工业则要从1956年一汽试制成功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开始,1958年,一汽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这是中国汽车设计的萌芽,到后来的一汽“红旗”、北汽“井冈山”、上汽“凤凰牌”、“上海牌”等。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等企业陆续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之后又陆续诞生了阿尔特、意柯那等第三方设计公司,以及诸多的造车新势力,在巨大市场需求下,中国汽车设计由模仿、改进到合作、原创,设计力量迅猛崛起,蓬勃发展。
早期国内企业对于汽车设计尚未形成完整认知,“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是吉利曾放出的豪言。随后1998年,吉利第一辆两厢轿车“豪情”下线,与奔驰相似的前脸,模仿夏利的车身和底盘,发动机是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为夏利配置的丰田8A发动机,变速器由菲亚特生产。吉利以“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造出了这辆售价只有2.99万元的车,也一度定位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基调“低配的仿造品”。
“模仿”一度是中国设计师摘不掉的帽子,国产汽车长期被诟病“土气”,各种山寨设计更是槽点满满,直至后来合资车企进入中国,中国马路上跑的车辆也开始洋气起来。到2000年,中国进入设计崛起阶段,车企委托外国设计公司,自主设计公司、主机厂设计纷纷崛起;到2010年传统车企加大力度,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进入2020年,“新行业生态、新品牌车型、新设计生态”,中国开始正式走上原创引领的道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骏回忆起那段中国汽车的发展历程,不由感叹,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能源汽车是“果”,背后的“因”在于中国汽车人的发奋图强,对自主创新的渴望。如今,中国汽车开始走入“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历史进程。
颠覆浪潮下的三大变革
汽车设计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重庆大学教授郭钢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
根据《中国智能汽车设计产业生态白皮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白皮书》”)定义,汽车造型狭义上是指对汽车形态的塑造,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美的风格”或“美的样式”。广义的“汽车造型”在国际、国内被称为“汽车设计”。近年来,在智能、网联等新兴技术驱动下,汽车设计加入了交互、体验等新的内容,人-车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综合汽车的历史发展来看,汽车首先在科技驱动下表现为技术产品,形成基本的架构;接着在社会机制下表现为商品,具备整体风格;最终在用户需求下成为用品,表现出具体形式。
随着技术的成熟、社会的演变、市场的发展,三种因素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形成稳态。而当其中某个因素发生巨大变化时,就会破坏原有的平衡,导致新的设计变化,带来新的设计机遇。传统的设计仍会在惯性下持续一定时期,在逐渐跟进过程中达到新的平衡和稳态,郭钢认为如今正是中国车企和设计师们在寻找新稳态的阶段。
进入智能汽车时代,汽车设计师们明显感觉到整个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汽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外部造型、内部装饰,它更多与智能化、网联化体验融合,汽车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深刻,也开拓了汽车设计的传统边界。在消费需求全面升级和软件、智能技术双驱动下,汽车被重新定义,新汽车以电动化数智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可扩展设备互联与网联生态服务等,为智能汽车提供了数智底座和开发工具,生态伙伴的共创已涵盖场景驱动、智慧出行、AI交互、智能社交、移动支付、智慧养车等各个领域。
第二,汽车设计从产品设计走向品牌设计,甚至生态设计。当下汽车行业正迎来百年之巨大变革,汽车设计的对象由美学效果上升到汽车品牌,汽车设计的范围由汽车产品辐射到出行系统。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下,汽车设计从以往的研发环节转变为覆盖全局,由被动配合转变为引领创新。汽车将从单一的产品竞争升级到“产品+生态+服务”的竞争,通过数智科技、电动数智平台、中央域控、硬件可拔插、软件可编排、场景拓展、技术跨界、产品跨界、共创生态、低碳出行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构建新汽车、新生态。
第三,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所引领的中国汽车逐渐成为世界舞台的绝对主角,在各大交流窗口和平台,成功引起外国车企的关注和模仿。从原来的“中国看世界”,到现在“世界看中国”。在三电系统、电子电器系统、智能互联技术等方面,中国在全球都占据领先位置。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自主品牌正加速迈向“出海2.0”时代。如果说1.0时代是本土产品拿到海外销售,2.0时代则是为全球市场开发,是真正的“国际化设计”。合创汽车副总裁、设计中心经理常冰在汽车设计界深耕多年,对这些变化的感知异常清晰。他认为,中国正在积极向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中国车”在一定程度成为“世界车”。
2023年慕尼黑车展上,比亚迪、MG、阿维塔、东风风行、零跑汽车、赛力斯以及小鹏汽车等众多车企席卷现场,中国汽车品牌展台受关注程度异常高涨,中国汽车品牌在三电技术、智能化配置以及越来越高的产品力等方面也再次吸引了更多国外媒体和观众的关注。比亚迪展台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围观,就连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都被挤到人群中,中国汽车流量之大可谓“顶流”。
变革路上荆棘丛生
“新四化”趋势演进,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全新变革,计算与软件已经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而由此带来的需求、场景、产品、技术、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全面升级与跨界拓展,也使得汽车产业与ICT、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终端等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而当智能汽车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意味着车企将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面临的就是用户需求的迁移。日产汽车公司全球设计高级副总裁阿方索·阿尔拜萨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的魅力在于中国用户对驾驶体验的定义与欧洲、美国和南美有着巨大的不同。中国用户对乘客的尊重和关注与其他地区也不一样。
这一点也得到中国设计师的证实。长安汽车全球设计中心副总经理邓鑫在多年设计经验中总结,在全国几十亿消费群体中,只有中国消费者对舒适性有着极大要求:“中国人十分重视体验,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驾乘路上,都很讲究‘享受’。尤其是越来越多人喜欢自驾出行的今天,汽车作为人类生活‘第三空间’,其舒适性备受重视。冰箱、电视、按摩等功能纷纷被搬上车,放眼全球,这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设计特色。”
如今中国用户的需求被越来越多的车企团队重视,在2023年东京移动出行展期间,日产发布了五款概念车型,阿方索·阿尔拜萨承认中国变化迅速,“二孩”家庭和三代之家如雨后春笋。针对中国市场变化,他们也在频繁与在中国的设计团队沟通交流,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中国用户的需求正在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全球汽车设计趋势。
另一个难点在于成本。“汽车终归是商品,所有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卖出更多的车。”荣威与飞凡品牌设计总监邵长山直言,近年来汽车行业卷上加卷,不断压低成本,这对汽车设计工作的开展也是不小难题。他说:“虽然同是设计行业,但汽车设计和艺术设计不同,我们是工业设计,要综合考量实用性和产品性价比,不能天马行空去想象。”例如用户对大空间、多座车型的追求是这两年的大趋势。车企就要考虑如何合理布局,能够最大化合理利用车内空间。而国内生育率走低、“二胎”“三胎”政策的推行,更多用户偏向于选择一辆能够“一车多用”、满足多场景需求的家庭用车,要求既能满足城市日常上班通勤,也能满足家庭假日的野外露营……“为了成为用户‘惟一’的选择,车企铆足劲打‘价格战’,在成本压缩下,汽车设计几乎没有太大空间,等到整个行业冷静下来,能够理性思考之后,那时才是中国智能汽车设计大放异彩的时刻。”邵长山表示。
最后,从行业来看,整个汽车设计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智能美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三电领域,对应的专业缺口包括造型设计、车辆工程、软件开发等专业。据《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1~7月,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8%,其中国资新能源汽车业务中,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岗位招聘职位数占比达26.6%,排名第一;合资新能源汽车业务中,汽车设计/制造工程师、汽车销售/市场拓展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占比领先,分别为28.5%、27.7%。汽车行业对于汽车设计人才前所未有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行而不辍 未来可期
燃油车时代的中国车企,确实没有一家在工业设计领域交出过一张及格的答卷。倒是有不少“山寨”设计为行业提供不少笑料。
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以造车新势力为主的新兴车企对汽车设计的理念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工业产品,逐渐成为类似科技产品的设计思路。对此,也有不少业内设计师吐槽,他们激进地表示:“如今工业‘垃圾’盛行,是倒行逆施,是对百年汽车工业的糟蹋。”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的确打败了“旧”,中国汽车依靠“新”产品才在如今的竞争格局中站稳脚跟。北汽集团研究总院副院长兼造型中心主任单伟坦言,中国汽车设计产业发展的速度过快,有些出人意料。“过去20年来我们都在‘模仿’,现在忽然走到市场前列,许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要给传统品牌一些重新思考的时间。”他说。
关于汽车设计的新旧思维在激烈碰撞中萌发生机,从工业产品向新事物发展,和从科技产品向传统回溯,仍在寻找着动态平衡,反映到产品端则体现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青黄不接,有的仍无法摆脱“土气”的形象,有的则过于前卫让用户难以接受。于是对于新理念、新时代、新生态共创下的新产品,智能汽车设计正在被重视起来,作为重点课题展开研究。
如今中国智能汽车设计在全球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不只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也在走向全球。但中国企业仍要直面一个设计上的最大短板,那就是创新性不足,一位大陆集团的工程师曾向记者抱怨,中国车企的模仿能力太强了,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我们在今年车展上曾展出一个可触摸式隐藏控制面板,当时并没有对外展出,因为是全新的创造设计,所以保密程度比较高,但是几个月后,还是被一些车企‘抄’走了。”
对此他也表示非常无奈,国外的企业十分重视创新工作,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创新团队花费几年时间钻研探索的新设计,可能很快就被国产企业以更低价的相似设计所替代,一方面希望国产企业能够有更多自主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国内企业能够更加重视汽车设计人才的培养。
对此,国内不少组织机构也已经开始着手相应工作。基于智能汽车设计从业者多年来广泛关注的人才培养及学术建设等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人才工作部方面已经在加强推动汽车造型/汽车设计领域的人才评价和培养工作,旨在为中国汽车行业孵化更多可用人才,相信未来中国汽车会有越来越多自己的元素和创造,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苏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