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探索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建议发挥有关驻外使馆作用,跟踪研判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在碳足迹计算标准、管理制度和实施等领域的成效,结合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环节实际情况,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规范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的核算方法,科学有效地对比电池回收再生材料和原生材料的碳减排效果。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正以超预期的速度驶入发展快车道,随之而来的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等问题愈发引人关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聚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带来了《关于大力推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规则的建议》等多项建议。
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已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引导力量。张天任在建议中指出,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5~8年,国内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进入报废期,预计未来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需要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容量预计将达137.4GWh(96万吨)。为此,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推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
在张天任看来,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主要存在五点不足。第一,我国电池原材料金属资源禀赋不佳,锂、钴、镍、锰等战略性稀缺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叠加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因素,电池原材料资源供应不确定性较大。第二,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大,电池流向管理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动力电池回收料被非正规市场分流,无法流向合规企业。第三,动力电池回收价格混乱,影响市场秩序。据不完全统计,约七成退役电池被无资质的“小作坊”以高价收走,流入非正规渠道,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第四,“小作坊”缺乏回收资质,易造成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第五,目前各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
对此,张天任建议:真正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强化溯源体系数字化建设;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规范性企业的资质审核,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政策扶持;完善再生原料标准体系,扩大优质再生原料进口规范和规模,保障资源供应。
完善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体系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越来越多国际贸易规则明确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纳入必要考核指标。以欧盟新电池法为例,其要求2025年2月18日起动力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然而,作为动力电池产销大国,我国目前仍未建立专门针对电池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规范及可靠数据库,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统一标准。
张天任在建议中指出:“欧盟新电池法中针对电池回收环节的核算与我国电池回收实际技术路线不相符,且缺少国际认可的中国本土数据库作为支撑,导致我国电池企业无法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不利于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为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体系,张天任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将动力电池产品纳入2025年5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名录中。
二是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库。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行业链骨干企业,建立方法统一、标准一致、数据合理、具有代表性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行业数据库,为碳足迹评估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基础,并持续提高数据质量。
三是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结合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环节实际情况,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规范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的核算方法。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家层面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规则的制定,推动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加国际交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国际竞争力。
附:张天任建议全文
《关于大力推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背景
有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事实证明,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引导力量,而动力电池行业是其中关键一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猛增,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闭环,推动动力电池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广受关注。
一、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与创新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我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中,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是六大重点行动之一。《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增长,探索动力电池回收新技术、加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的需求渐显迫切
乘联会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850万辆,渗透率可达36%;动力电池装机量预计突破300GWh。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为5-8年,国内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进入报废期,预计未来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3年我国废旧电池退役量将超过58万吨。2025年我国需要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容量预计将达到137.4GWh(96万吨)。同时,由于上游锂资源短缺、中下游受各国政策影响,供需错配严重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探索动力电池回收新技术、加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的需求渐显迫切。
建议依据
虽然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国家、政府的重点支持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不足依旧存在:
一、我国电池原料金属资源禀赋不佳,对外依存度较高。
生产动力电池所需的钴、镍、锰、锂金属是战略性、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以锂为例,中国是全世界锂资源排名第四国家,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江西、新疆、湖南等地,其中盐湖锂资源的查明储量占比高达80.54%。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盐湖锂资源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地区,锂资源的开发受到环境影响和技术壁垒制约,这使得我国锂产能有限,对进口有着很高的依赖,数据显示,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超65%,但受到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加剧了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性。
二、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大,电池流向管理难度大。
根据相关机构对国内市场的中性预测,预计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8.4亿元,2021-2030年CAGR(复合年增长率)为58.3%;而在乐观情形下,2030年动力电池梯次+再生利用市场总规模则有望达到1048.9亿元。根据工信部公示的符合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156家,但据天眼查APP显示,国内动力电池相关回收企业注册超过4万家,这就意味着电池的流向管理存在较大难度,目前大部分的动力电池回收料正在被非正规市场分流,无法流向合规企业。废弃的动力电池流入非正规市场造成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这与发展新能源的初衷相违背。
三、动力电池回收价格混乱,影响市场秩序。
目前,获取退役动力电池的渠道有限,具有白名单资质的企业为保证动力电池回收效率,在厂房、设备、环保处理、数字化等多方面投入较高成本,缺乏价格竞争优势,而没有资质的“小作坊”因为有成本优势,采用抬高回收价格获取竞争通道。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七成的退役电池被小作坊以更高的价格收走,流入非正规渠道,这些企业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简单修复包装或粗暴破碎后流入市场,严重扰乱了动力电池市场回收的正常秩序。
四、“小作坊”缺乏回收资质,易造成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
废旧动力电池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矿山”,但如果处置不当也是一座危险的“火山”。目前市场上,作业过程不规范、不环保、不安全的回收“小作坊”的大量存在,不仅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隐患,也给行业良性发展构成了威胁。报废后的动力电池,如处理处置不当,其所含的六氟磷酸锂、碳酸酯类有机物以及镍、钴等重金属残留物必然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五、动力电池是碳排放大户,但目前各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
《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要求2025年2月18日起动力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需提供电池厂家信息、电池型号、原料(包括可再生部分)、电池碳足迹总量、电池不同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等信息都将要求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标准。目前相关压力已经在产业链传导,很多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要求上游供应商上报碳排放数据,碳足迹的核算工作已经开启,但我国碳足迹核算和评价工作的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统一标准。
具体建议
一、建议真正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强化溯源体系数字化建设。
动力电池需建立电池生产商、整车企业、回收企业的综合利用生态体系,形成联动;探索适合的商业模式,整合行业资源,构建覆盖面广、可持续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网络;完善信息溯源平台,构建从电池生产、使用、综合利用、报废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溯源系统,实现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运行数据与电芯数据全部后台传输,信息系统可以对电池单体数据的实时溯源进行查询,并实现大数据平台对电池残值评估支撑,同时实现电池最终的正规流向。
二、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
动力电池的材料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动力电池的回收是减少与电池生产相关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会降低较大比例的材料生产能源要求,降低和缓解对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和进口的依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样能大幅削减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建议搭建动力电池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包括核算标准、产业链数据、核查保障等板块,为国家和企业提供相关核算功能,有效引导产业链共同减排。
三、建议加强规范性企业的资质审核,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政策扶持。
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范,加强白名单企业入门资质审核,加大对白名单企业的日常管理行为规范,一方面从根本上引导动力电池的合规处置,避免安全与环保隐患;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市场的恶性竞争行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建议国家对现有规模较大、对社会贡献度高的白名单企业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鼓励其做大做强做规范。
四、建议完善再生原料标准体系,扩大优质再生原料进口规范和规模,保障资源供应。
当前,根据《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公告》(2014年第80号)规定,电池破碎料在《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中,属于禁止进口的产品。考虑到我国本土的锂资源禀赋不佳,对外依存度高,应鼓励企业去海外寻找、投资、开发电池破碎料业务,帮助企业解决进口的合规标准等问题,并加大后续电池破碎料的流向、处置工作的监管,保障资源的有效供应,提升资源自给率。
五、建议规范引导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信息的公开化,防止资本无序重复扩张。
过去三年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经历了如同过山车般大幅上涨、迅速回落、价格回升、逐步回落的过程。究其原因是近两年锂电池行业过热,导致资本大量涌入,产能大肆扩张。然而,电动汽车和储能的实际需求均低于先前预期,表明发展速度放缓并推动价格下降。当前形势下,建议国家根据各地的经济、环保、能耗等承载力,分地区对待锂电池循环企业的审批建设;同时对现有的锂电回收企业立项产能以及实际产能的真实性进行调研,根据终端运用发展态势及废旧锂电池退役量科学规划立项审批量,防止资本无序重复扩张导致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关于加快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规则的建议》
在全球碳中和的发展大势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中,明确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纳入必要考核指标。我国是动力电池产销大国,但国内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为止,尚无专门针对电池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规范及可靠数据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2023年1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到2025年,国家将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欧盟的新电池法强调,欧盟成员国上市或投入使用的电动汽车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欧盟新电池法中的针对电池回收环节的核算与我国电池回收实际技术路线不相符,且缺少国际认可的中国本土数据库作为支撑,导致我国电池企业无法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不利于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体系,对科学指导新能源行业碳减排、保持和提升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为此建议:
一是将动力电池产品纳入2025年5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名录中。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心脏”,是实现我国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能源载体,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市场需求较为迫切。
二是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库。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行业链骨干企业,围绕能源类型、原材料、生产制造、运输与仓储、回收与再利用等环节,对标国际标准和最新实践,建立方法统一、标准一致、数据合理、具有代表性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行业数据库,为碳足迹评估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基础,并持续提高数据的质量。对节能减排贡献大的产品和企业,进行奖励。
三是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建议发挥有关驻外使馆作用,跟踪研判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在碳足迹计算标准、管理制度和实施等领域的成效,结合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环节实际情况,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规范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的核算方法,科学有效地对比电池回收再生材料和原生材料的碳减排效果。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家层面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规则的制订,推动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加国际交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枯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