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又要被重新定义了?
2025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下称CES),已经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落下帷幕。作为每年年初召开的科技盛会,CES一直都被视作全球智能化发展的风向标,今年肯定也不会例外。
针对2025年的CES展,盖世汽车不仅派出了前线报道团,盖世汽车研究院还专门做了CES展的主题报告,结合现场所见和盖世汽车研究院的分析,我们总结了本届CES展的几个突出亮点。其一是机器人正在成为AI赋能的新赛道;其二是车载显示技术越来越“魔幻”;其三是新款高性能智驾芯片集体亮相;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AI汽车的概念,正在具象化。
国内外机器人军团“炸场”
2025年的CES展上,首先被引爆的概念就是机器人。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开展的第一天就大秀“肌肉”,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展台上一次性的亮相了14款人形机器人,组成的英伟达的“机器人军团”。在CES展上,英伟达还推出多个开源AI大模型和AI开发平台,按照规划,这些新的布局,未来都将应用到智驾和AI机器人等AI智能系统的开发上。
与英伟达合作的部分车企,图片来源:英伟达直播
“通用机器人领域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在开幕演讲中,黄仁勋给出了自己的行业预判。
在全球科技赛道上,一个全新的竞赛单元即将被引爆,而在这场AI赋能具身智能的新赛道上,中国玩家展现出的竞争力和潜力尤为引人注目。英伟达展台上亮相的14款机器人中,就有6款来自中国企业(英伟达展示的14款人形机器人,分别来自14家企业)。盖世汽车研究院整理的信息显示,本次CES展上,不少国内厂商推出了面向特定或通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在具身智能领域可谓是大放异彩。这其中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大象机器人等国内厂商已经实现机器人产品的量产。
图片来源:英伟达直播
宇树科技展出了面向消费场景的人形机器人G1,售价9.9万元;众擎机器人展出了人形机器人PM01,售价8.8万元;大象机器人的轮式双臂人形机器人Mercury X1,2024年6月已实现批量交付,这款机器人可以应用在电子、芯片、数码3C等精细轻工业制造领域,能够和人一起协同工作,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伟景智能也展出了 “晓唯”人形机器人,可应用在精细化场景,预计2025年量产,售价应该会在15万元以内。此外,来自中国的钛虎机器人、速腾聚创等厂商,也都推出了针对不同生活场景的人形机器人。
海外企业方面,也展出了部分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形机器人,如法国的Enchanted Tools和Pollen Robotics公司,旗下已经有小型人形机器人产品实现量产销售。Pollen Robotics公司在CES上展示了半身人形机器人产品Reachy 2,目前该产品已经量产在售,售价为1.7万美元;Enchanted Tools公司展出了人形机器人 Mirokai,相对而言,这款机器人的售价要高出不少,大概要卖到10万欧元,目前主要应用在医疗行业和酒店、机场等特定场景。
人形机器人之外,本次CES上,还有不少海内外企业,展示了其他形式的智能硬件,如灵巧手、机械臂、康复机甲等,适用场景涵盖工业生产、特种作业、生活服务、科研教育等。这其中,以速腾聚创、兆威机电等为代表的国内跨界企业,已经逐步在全球舞台上确立了领先位置。
通过本届CES展,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AI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化,具身智能正在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和市场前景,而这一次的技术“革命”,不少中国企业,又一次的跑在了全球的前列。
显示屏,越来越“魔幻”了
今年的CES上,屏显技术的突破,也是一大看点,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新的屏显技术,大多都可以应用在车载领域。
盖世汽车在CES现场参观了车载Micro LED、可折叠/弯曲/滑移的OLED屏、超宽显示画幅PHUD、3D AR-HUD、水晶显示屏、智能表面以及车外显示屏等新产品。可以做个展望,不久的将来,形式更加多样、体验感更佳的车载显示交互窗口,会越来越多的走进用户的汽车生活。
比如Micro LED。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面向汽车、公共显示面板等领域的Micro LED 产品原型已经亮相过不少,这次的CES展上,我们获得了更多企业相关的量产信息。预计在2025年,这项具备透明显示、无边框、可滑动和可拼接等技术特点的全新屏显技术,就有可能进行小批量生产,而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在车载领域,预计会在2026年实现。
简单汇总下几家相关企业的Micro LED 量产时间,友达光电展出了Display HMI解决方案,其旗下的车载Micro LED显示屏,预计将在2026年投产;京东方的Micro LED产线预计今年就将进行小批量生产,但还未正式公布车载Micro LED的量产时间;情况类似的还有天马,天马在CES上展出了无缝拼接的Micro-LED显示屏,具体的量产节点,和京东方大致相同。三星在CES上亮相了一款Micro LED透明挡风玻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三星虽然已经布局了Micro LED产线,但还没有公布车载Micro LED透明挡风玻璃的量产时间。
图片来源:京东方
柔性OLED屏的车载应用,也在全面提速。CES展上,京东方、天马、维信诺、三星等国内外厂商,都展出了各自的车载OLED产品。
柔性OLED技术具备可拼接、可滑移、可折叠的特点,应用该项技术的车载屏幕上车后,会有多炫酷呢?三星展出了一款可弯曲的中控屏,这款屏幕在驾驶中会弯曲并与内饰融为一体,可以很好的扩展空间感和视野,在停车时,屏幕会平整展开,可以提升娱乐体验。京东方在CES上展出了一款水滴型折叠副屏,这块可以折叠后收纳进机壳中,拼接滑卷可实现17.6英寸到31.6英寸的三种形态变化。维信诺也展出了自己的柔性AMOLED车载滑移中控解决方案,这款产品的滑移半径可达10mm,滑移距离可达75mm,目前该产品已经在红旗国雅车型上量产应用。
新的屏显技术,对仪表屏的“颠覆”同样在进行中。本次CES上,多家厂商都带来了PHUD方案,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未来,PHUD有望取代传统仪表盘,甚至能够整体取代汽车内的前排显示屏。
例如现代摩比斯带来的PHUD产品,可以把驾驶辅助系统、AR应用程序等关键信息,都直接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上,并且可以通过手势或语音发布指令,与显示屏交互。目前,这款产品的量产信息也已经官宣,预计会在2027年正式量产,并首发应用在起亚EV9上。此外,京东方、天马、三星、法雷奥等中外厂商,也都在CES上有相关的产品展示,包括PHUD、AR-HUD、透明HUD、全息透明显示等非常丰富的新产品和技术方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CES展上,我们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车载显示屏由车内向车外拓展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大陆展出了一款车窗投影方案,富采和友达也展出了车头车尾RGB显示屏等,实现了越来越多样的车外交互功能。
智驾芯片,性能集体“拉爆”
车载芯片的算力,是汽车能够越来越智能的基础保障,随着AI大模型的陆续上车,对智驾体验、智舱体验肯定都会带来质的提升,但大模型上车,对车载芯片算力的要求,也势必会越来越高。未来的智能汽车,要处理更多的传感器数据和通信数据,要做出更合理的智驾决策,还要有更强的画面渲染能力等,支撑力是什么?毫无疑问都是更高算力的车载芯片。
事实上,这几年车载芯片算力的提升,已经非常快了。以全球智驾芯片领域的天花板品牌英伟达为例,2015年正式进入车载计算领域后,旗下车规级芯片算力就在持续提升。2020年发布的Xavier芯片,算力为30 TOPS;2022年发布的Orin芯片,单颗算力已经达到254 TOPS;在CES上,英伟达正式官宣,下一代车用芯片Thor系列已经投产,最高算力可达到2000TOPS。
目前,把智驾芯片算力拉高到2000TOPS可不止英伟达一家。在2025 CES上,本田汽车和瑞萨电子官宣,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研发专为软件定义汽车设计的高性能系统集成芯片(SoC)。
据悉,这款新型SoC将采用台积电的3纳米汽车工艺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能耗。此外,SoC将采用multi-die chiplet技术,预计会将瑞萨通用第五代(Gen 5)R-Car X5 SoC系列与一款AI加速器(由本田自主研发)进行结合。双方合作的SoC产品将提供高达2,000 TOPS的AI算力,并将应用于本田面向未来市场的0(Zero)系列车型(本田的全新电动汽车系列)上。
来自中国的黑芝麻智能,在CES上也公布了旨在引领行业新变革的“芯”实力,其中重点展示了华山系列A2000芯片样片及应用场景。
去年年底阶段,黑芝麻智能发布了华山A2000家族芯片平台,包括华山A2000、A2000 Lite以及A2000 Pro,此次的CES展会,是华山A2000芯片的首次行业亮相。华山A2000芯片采用7nm工艺制造,内置了黑芝麻智能“九韶”NPU核心。未来该系列芯片,不仅会应用在高阶智能驾驶领域,还可以支持具身智能和通用计算等多个需要高算力新品的领域。
图片来源:黑芝麻智能
AI汽车,前景远大
1950 年艾伦・图灵发表了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为人工智能的概念界定提供了开创性思路,从此,世界上多了一门全新的学科——人工智能。
经历了此前数十年的发展,全球人工智能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萌芽阶段,大概是从1950年至1990年间,这一时间段,是基于人工设计的规则系统发展的弱人工智能阶段。1990年之后的20余年间,人工智能进入到了统计机器学习阶段,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和数据量的增加,机器学习迎来新机遇,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篇章。2010年之后,人工智能逐步开始迈入深度学习阶段,尤其是2018年之后,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海量数据的支持,再到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语言模型出现后,凭借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开始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广泛普及,在智能写作、智能驾驶等众多领域,都迎来深刻的变革。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指出,大模型技术的崛起,正在加速AI科技的快速进化,同时也推动着AI Agent开始崭露头角。从各行各业的应用进展来看,AI+行业应用正在快速扩展,已经成为各大行业降本增效、创造价值的关键手段。在汽车行业,通过2025年的CES展,我们能够非常清晰的感受到,AI汽车正在具象化、深度化。
随着科技发展,消费者对智能出行、便捷出行的需求大增,AI 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从构思的科幻蓝图稳步驶入现实的交通脉络,已然成为推动产业继续向前的颠覆性力量。
过去的几年,行业里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趋势就是软件定义汽车,现在这个趋势进一步具象化,已经逐步演变为AI定义汽车,不少厂商都已经在需求分析、功能开发、测试以及项目管理等各个环节上融入AI技术,软硬件开发的效率,都在迅速提升,智驾、智舱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纷至沓来,为全球用户打开了 AI 驾驶、AI体验的大门,日常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迎来了全面的提升,驾驶者与车辆之间的沟通更是前所未有的高效。毫不夸张的讲,汽车已经成为AI技术应用的核心阵地。
更关键的是,从长远来看,AI 汽车依旧充满无限遐想。未来,完全的自动驾驶将彻底革新人们的出行模式,更多酷炫的车载功能也将全面改善大家的出行体验。此外,AI 汽车大概率还将成为连接智能家居与智能城市的关键节点,构建起一个万物互联、智能便捷的生活生态系统。
当然,这一切想要快速的落地成为现实,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资本推动的技术创新。目前来看,在不少环节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比如说突发紧急情况,如何确保 AI 系统做出最优决策;AI 汽车的网络安全如何保障;法律和伦理上的标准如何界定等,都还是 AI 汽车发展过程中的棘手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AI 汽车的发展,已经处于时代变革的关键节点上,这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将重塑汽车产业的全球格局,还将重新定义所有人的出行方式、生活模式等。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是交织在一起的,车企、供应链企业以及众多的科技类企业,都是行业进步的助推器,需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凝聚力量,共同攻坚技术壁垒的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构建伦理框架。
只有这样,所谓的AI 汽车,才能真正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引领整个行业加速进入更加智能、高效、安全、且可以持续发展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