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业链

车企扎堆布局,2027年成全固态电池量产元年?

2025-02-16 07:00 来源: 盖世汽车

固态电池产业正迎来关键发展节点,多家企业的技术突破引发市场高度关注。2月15日,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首次披露企业战略规划:比亚迪计划于2027年前后启动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将实现该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包括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创新企业也相继公布了其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

全固态电池量产节奏正在加速

凭借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方面的优点,固态电池正引领着电池技术的新一轮革命‌。目前,多家头部企业正寄希望于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建立起自身优势。

产业界的技术突破与学术界的研发进展形成共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同一论坛上系统阐述了技术路线图: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5-2027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第二代产品将在2027-2030年期间量产,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第三代产品则计划于2030-2035年推出,目标能量密度突破600Wh/kg。

这一技术路线与去年11月广州南沙电池新能源产业高峰论坛上行业专家的预测形成呼应,当时即有观点指出固态电池技术进展超出预期,多家企业将在2025年前后实现量产突破。

与产业界的热烈反响形成对比,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保持着审慎态度。“固态电池离商品化还很远。”这是去年3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出席业绩解读会时对固态电池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他进一步表示,研发全固态电池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化学体系的研究,其中最难的就是“固-固界面”问题。在全固态电池研发上,宁德时代已经投入了7-8年的时间进行研究。

可7-8年的研发投入,如果用技术和制造成熟度作为评价体系(1-9打分),“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研发项目目前处于 4 分的水平,目标是到 2027 年达到 7~8 分的水平,届时将可以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此前就曾坦言道。

他还曾进一步强调道:“如果丰田说今天能量产全固态电池,我持怀疑态度,目前全行业谁都不具备量产全固态电池的能力。至于2027年能否量产,作为技术人员,我也很难说得准确。”

这种产业界加速布局与龙头企业谨慎判断的微妙反差,但显然如今产业中对于固态电池的规划明显加速了。

2026-2027年将成为车企量产元年

关于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公开信息显示,中国车企正加速推进技术研发与量产布局。

事实上,早在2024年7月就有行业消息称,比亚迪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启动小规模量产,首批1000台将应用于高端车型示范项目。根据其规划,2030年将进入市场推广阶段,预计实现4万台装机量并逐步下探至主流车型;至2033年将迎来快速扩展期,目标装机量提升至12万台,市占率持续攀升。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全固态电池采用氧化物与硫化物复合技术路线,配备硅基负极材料,预计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尽管比亚迪曾对重庆产线装车试验的消息予以否认,但其技术参数与近期披露信息存在高度吻合。此外,该电池产品除满足自用需求外,还将对外供应其他企业。

行业动态显示,2026年至2027年已成为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同场大会上,中国一汽首席科学家王德平透露,自2014年启动研发的全固态电池项目将于2027年实现小批量应用,始终围绕整车需求开展技术攻关。

广汽集团则在2月13日宣布,其采用第三代海绵硅负极与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计划2026年实现装车搭载。

长安汽车于2月9日发布"北斗天枢2.0"智能化战略时,同步推出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长安金钟罩",宣称可实现1500公里纯电续航。董事长朱华荣明确量产时间表:2025年底完成功能样件开发,2026年启动装车验证,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上汽集团则选择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其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820Wh/L,计划2026年四季度正式量产。

再往前推3天,广汽集团新任董事长冯兴亚在集团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一季度开门红动员会上强调要将战略资源高度聚焦,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全固态电池开发量产、下一代锂金属电池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应用布局,筑牢从矿到桩的能源生态链,持续巩固提升电动化领域的核心优势。

上汽集团亦表示,计划在2026年四季度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上汽的固态电池技术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

“整车厂已经投资固态电池,传统电池企业更不会放弃,电池行业新势力也在靠固态新赛道力图重塑电池产业格局。”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材料、设备企业已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本进入到固态电池领域,全固态技术产业化周期在快速缩短。

随着2026 - 2027年这一关键窗口期的临近,固态电池产业无疑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市场的强烈需求相互交织,为产业的腾飞提供了充足动力。在这场关乎未来出行与能源存储的变革中,各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力求在这片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从实验室到量产,全固态电池仍需跨越诸多障碍,如成本控制、生产工艺优化以及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保障等。在2027年这个被多重时间线标注的坐标点上,真正值得期待的或许不是某家企业宣称的装机数字,而是中国锂电产业能否在这场技术跃迁中完成从工艺优化者到范式定义者的蜕变。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