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基础知识-上|盖世大学堂智能座舱系列知识讲解
一、汽车音响系统概述
(一)产品设计与用户场景
在汽车音响系统产品设计初期,需明确车型定位和目标用户画像。以10万元左右的SUV为例,目标用户可能为26-35岁的青年群体,包括五口之家、三口之家以及单身或未婚人士,他们多从事企业中层或基层工作,收入8000+,受教育程度在专科以上。这类用户的购车需求主要是家庭用车和上下班代步,在车内有多种音频使用场景,如上下班途中听歌、使用蓝牙电话;接送孩子时进行在线媒体播放、多音区语音控制;家庭出行时使用导航、KTV功能;郊游或户外露营时,还可能有车外播放音乐、语音交互等需求。
(二)音响功能与系统框架
汽车音响功能多样,包含沉浸式影音、多模态语音交互、主动式语音服务等。以常见的环绕音配置7.1.4为例,“7”代表左前、中置、左后、右前、右中、右后及中置位置的扬声器,负责不同方位声音的输出;“1”指重低音扬声器,增强低频效果;“4”表示顶棚的四个扬声器,营造环绕音效。不同主机厂的喇叭布局和数量会根据车型定位有所差异,车门上可能配置不同组合的高音、中音和低音喇叭。功放作为音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模拟AB类到数字D类的发展,如今的D类功放具有强大的算力,支持多种功能,如环绕音处理、噪音补偿、主动降噪等。
(三)音响选型
汽车音响选型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产品定位、内部资源、竞品信息、配置需求、场景及功能需求、发展趋势、供应商信息、财务成本等。不同品牌车型的音响选型存在差异,如小鹏P7选用丹拿音响,其高音、中音、低音喇叭分布在不同位置,支持7.1.2声道,采用A2B音频总线;特斯拉model3的高性能版使用马丁洛根音响,普通版则为非品牌音响,二者在功放功率、扬声器数量和音效方面有所不同。
二、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不同生物的发音和听觉频率范围不同,人类的发音频率在85-1100Hz,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20KHz。高于20K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如蝙蝠发出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次声波虽人耳听不到,但对人体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二)响度
响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相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声音以机械波的形式传播,在三维空间中向四周扩散,在某一采集点采集到的声波图像呈现二维形式。在实际场景中,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产生的声音更大,就是因为用力击鼓时振幅更大。
(三)音色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也能被区分,这就是音色的作用。不同发声体产生的声波形状不同,自然界中大部分声音由基波和多种谐波构成,谐波的数量和强弱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音色。例如,男生和女生发音器官构造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三、智能设备中的音频处理
(一)音频处理流程
在智能设备中,音频处理包括采集、传输、存储和播放四个环节。在计算机系统中,音频处理需将自然界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一过程借助PCM(脉冲调制)技术实现。麦克风内置模数转换器(ADC),可将模拟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播放时,数字信号经播放器处理后,通过数模转换器(DAC)转换为模拟信号,再由喇叭播放出来。虽然播放出的声音与原始声音存在一定差异,但能大致还原原声。
(二)音频采集技术细节
音频采集涉及采样、量化和编码等步骤。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频率需高于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才能正确恢复原始信号。常用的音频采样频率有多种,如11KHz用于电话机采样,44.1KHz是CD的标准采样频率等。在采样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时钟信号,如I2S中的LRclock(用于区分左右声道)和bitclock(与采样深度相关)。采样深度常见有8比特、16比特、24比特和32比特,不同采样深度影响音频的质量和还原度。一个sample的大小等于采样深度,如16比特采样深度的sample大小为两个字节;frame的大小则是channel数乘以sample大小,例如双声道、16比特采样深度的frame大小为32比特(即四个字节)。
在对模拟音频信号采样时,若遇到像正弦波这样的信号,由于其幅度有正有负,而PCM数据通常无负值,因此在硬件上会进行偏置补偿,将信号的幅度整体上移,使其变为正值。之后,根据采样深度进行量化,将信号值映射到相应的数字范围,最后进行编码,将量化后的数值转换为二进制形式,以便在计算机中存储和传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