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从独角兽到“爆雷兽”:达闼机器人停摆真相,行业泡沫敲响警钟

2025-04-02 16:28 来源: 盖世汽车 作者: 张嘉琪

2025年4月,一则关于达闼机器人多地分公司“人去楼空”的新闻引发行业震动。这家曾被誉为“云端机器人全球专利第一”的明星独角兽企业,如今深陷停摆危机:广州分公司水电断供、上海总部大门紧锁、员工集体讨薪、司法纠纷缠身……从资本宠儿到“爆雷兽”,达闼机器人的命运转折,不仅揭开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华丽面纱,更暴露出技术与商业失衡、资本泡沫破裂的深层次危机。

从独角兽到“爆雷兽”:达闼机器人停摆真相,行业泡沫敲响警钟

图片来源:达阀机器人官网

昔日荣光:独角兽的崛起与光环

2015年成立的达闼机器人,一度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标杆企业。凭借“云端大脑+5G网络+终端身体”的技术模式,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专利超2000项,云端机器人专利数位居全球第一。资本市场的青睐更是将其推向巅峰——累计完成6轮融资,总额超54亿元,投资方包括软银国际、富士康等巨头。2023年,达闼获批建设“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同年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第五名”,风头无两。

彼时的达闼,展厅内陈列着灵活舞动的机器人,技术发布会上豪言“重塑人机协作的未来”。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这座技术帝国便轰然倾塌。

危机爆发:停摆、欠薪与资本断流

2024年初,达闼的危机初现端倪。员工爆料称,公司开始拖欠薪资,初期以“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搪塞,随后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部分员工被迫签署分期支付协议,但至今分文未获。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3月,达闼新增2176万元执行标的,涉及司法案件20余起,包括供应链纠纷与知识产权诉讼。

多地办公场所的停摆更显凄凉。广州黄埔区分公司大楼空无一人,水电断供,枯叶散落;上海总部被曝拖欠租金,董事长办公室挂牌出租;北京、深圳分支机构展厅大门紧锁,园区招商人员直言“去年12月就已搬走”。曾经熙熙攘攘的研发中心,如今只剩衰败景象。

资本市场的冷遇加速了崩塌。2019年,达闼美股IPO因技术制裁受阻;2023年转战港股,却因“商业化进度不达标”被暂缓审批;2024年人形机器人板块暴跌,机构资金撤离,Pre-IPO轮融资估值腰斩。资金链断裂后,这家估值曾超百亿的企业,彻底陷入绝境。

困局溯源: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撕裂

达闼的陨落,本质上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脱节的必然结果。

技术高投入与市场低回报的失衡:

达闼执着于技术突破,其柔性关节单台成本占比高达60%,量产机型GingerXR售价超20万元,远超普通消费者承受能力。尽管2023年实现数百台机器人商用交付,但客户多为政府或企业的试点采购,规模化收益微薄。云端智能对5G网络的极端依赖,更导致机器人在网络覆盖薄弱区域响应迟滞,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生态布局滞后,竞争劣势凸显:

达闼宣称与300余家合作伙伴共建技能模型库,但开发者活跃度远低于预期。相比之下,竞争对手优必选凭借ROSA操作系统构建的10万开发者社区,形成了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生态。达闼的“单打独斗”模式,在开放生态的竞争中逐渐掉队。

资本狂欢后的残酷清算:

行业泡沫在2024年迎来破裂。全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融资总额超70亿元,但80%集中于硬件领域,技术同质化严重。企业盲目效仿特斯拉Optimus,导致重复研发与资源浪费。高估值与低成熟度的矛盾爆发后,资本迅速撤离,达闼等明星企业首当其冲。

自救与回应:画饼难充饥

面对危机,达闼于2025年4月1日发布声明,承认“资金流动性挑战”,但强调仍在运营。公司披露,2024年营收约6亿元,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预计为2亿-3亿元;技术层面,58关节人形机器人Ginger2.0获千万元订单,68关节双足机器人计划年底试商用。创始人黄晓庆表示,已启动组织架构调整,聚焦智能制造、银发经济、商务服务三大场景,试图通过“商业化交付积累经验”。

然而,这些回应被外界视为“迟到的自救”。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联手香港国华开拓操作系统市场等举措,难掩内部资金链断裂的残酷现实。

行业警示:泡沫之下,谁能幸存?

达闼的困境,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敲响一记警钟。

技术必须与商业化并重: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量产目标,但企业若一味追求技术参数,忽视成本控制与场景落地,终将被市场淘汰。黄晓庆曾坦言,人形机器人量产需“国家补贴式的体量推动”,但政策红利无法替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资本狂热需回归理性:

行业需警惕“估值泡沫”。2024年,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明星企业的商业化能力仍未达预期,资本已从盲目追捧转向谨慎观望。企业必须证明技术能转化为真实收益,而非依赖PPT融资。

生态协同是破局关键:

单一企业难以支撑全产业链。开放合作、构建开发者生态、降低技术门槛,才是规模化应用的前提。优必选等企业的成功表明,生态竞争力远胜于闭门造车。

结语:寒冬之后,谁能等到春天?

达闼机器人的故事,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碰撞的缩影。它提醒行业:在资本泡沫与技术狂欢中,企业需在创新与盈利间找到平衡。那些能实现技术降本、场景落地与生态协同的企业,或将在寒冬后迎来真正的春天。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唯有褪去浮华、回归商业本质,方能避免下一个“爆雷兽”的诞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