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开始退潮,人形机器人还有前途吗?
2025年被行业内看作是人形机器人爆发之年,在众多人形机器人密集企业发布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同时,来自创投圈的融资也从未止步。
继2024年9月获慕华科创、软通动力、中科创星、蓝驰创投入股后,智元机器人于近日再获新一轮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腾讯投资领投,华金资本、龙旗科技、卧龙电驱、张江科投、TCL创投、华发集团、蓝驰创投等跟投。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官网
松延动力在近期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A轮及A+轮融资。A+轮由彬复领投,华强资本跟投;A轮投资方包括神骐资本、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天启资本、泽然资本、教育科技集团战略方等机构。
逐际动力近期完成了A+轮融资,半年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战略产业投资人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尚颀资本、蔚来资本、联想创投等。
千寻智能 Spirit AI 完成5.28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阿美风险投资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招商局创投、广发信德、靖亚资本、东方富海、华控基金等多家资本深度参与。
虽然融资浪潮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热火朝天,但有一个人的动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这就是最近由投资人朱啸虎引发的“人形机器人保卫战”震动创投圈。
作为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直言“谁会花十几万买机器人干活?”这番言论迅速点燃行业火药桶,创业者、投资人纷纷下场“围攻”,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困境与技术信仰之争推至台前。
朱啸虎的“退场宣言”与行业反击
朱啸虎的“退场”并非偶然。作为以“精准退出”闻名的投资人,他的投资风格以追求短期回报著称。在互联网时代,他主导投资了滴滴、饿了么和ofo,并在共享单车泡沫破裂前成功套现离场,这一操作被视为经典案例。然而,这种策略也引发争议。例如,ofo的崩塌导致大量用户押金无法退还,而朱啸虎的提前退出被批评为“收割行业红利后弃之不顾”。
在AI时代,朱啸虎延续了类似的逻辑。2023年ChatGPT热潮中,他公开唱衰初创企业,称“大模型对创业公司不友好”,建议创业者放弃融资幻想。然而,2025年春节期间,月之暗面旗下产品DeepSeek的爆红直接“打脸”其预言。DeepSeek凭借多模态交互能力和低成本训练方案,迅速占领教育、医疗等场景,估值突破百亿。这一反差揭示了朱啸虎策略的局限性,对技术长周期缺乏耐心。
朱啸虎的言论引发创业者强烈反弹。众擎机器人CEO赵同阳直言:“质问人形机器人现在有什么用,就像嘲笑婴儿不会跑步!”被金沙江退出的企业则选择用行动回应。星海图在公告中强调“从未与朱啸虎直接交流”,暗示其投资周期过短,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更在朋友圈引用李白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暗讽朱啸虎的短视。
投资界的反应同样两极分化。经纬创投张颖认为,“泡沫是新兴行业的必经之路”,并引用波士顿动力Atlas的案例,强调人形机器人的长期价值。而匿名投资人X则指出,朱啸虎的言论“撕开了皇帝的新衣”——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仅27.6亿元,但融资额高达50亿元,估值泡沫远超实际需求。
业内分析认为,朱啸虎的“退场宣言”背后存在双重动机。其一,向LP(有限合伙人)展示谨慎的投资策略。2024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剧,LP对回报周期要求愈发严苛。金沙江创投近期在月之暗面、瑆爝机器人等AI项目上持续加码,退出人形机器人可释放资金聚焦“确定性更高”的赛道。其二,通过争议言论吸引关注。正如投资人Y所言:“红黑也是红,朱啸虎的直言可能反向吸引商业化路径清晰的团队主动寻求合作。”
人形机器人的双重困境:技术与商业化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挑战远超外界想象。以双足行走为例,其涉及动力学控制、实时平衡算法、关节力矩分配等复杂问题。波士顿动力Atlas研发团队曾透露,仅实现稳定行走就耗费十年,而跳跃、后空翻等功能更需每秒数千次的计算迭代。松延动力虽推出售价3.99万元的N2机型,但其运动能力仅限于平坦地面慢跑,且续航不足2小时,离工业场景需求相去甚远。
更大的瓶颈在于认知能力。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江磊指出,当前机器人缺乏“常识推理”能力。例如,识别桌面上的苹果后,机器人需进一步判断“是否腐烂”“是否需要清洗”等逻辑链,而现有技术仍依赖预设指令。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坦言:“让机器人理解‘从冰箱第二层拿饮料’这种简单指令,需要融合视觉识别、空间记忆和任务规划,目前尚无成熟解决方案。”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尚未清晰。工业场景中,汽车制造商更倾向采用机械臂或AGV(自动导引车),因其成本低、稳定性高。家庭场景则面临伦理与安全争议——日本软银Pepper机器人因隐私泄露问题遭多国抵制。即便在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也备受质疑。一位高校实验室负责人表示:“我们采购机器人主要用于编程教学,但其维护成本高达售价的30%,校方更愿意投资虚拟仿真平台。”
成本问题进一步加剧困境。特斯拉Optimus的BOM(物料清单)成本约10万美元,而国内企业试图通过缩减传感器数量压价,却导致功能降级。清智资本张煜指出:“售价3万元的机器人只能完成体操表演,无法真正干活,这种‘伪低价’反而损害行业信誉。”
长期主义VS务实派:资本的两极选择
长期派投资人坚信,人形是机器人进化的终极形态。红杉资本近期领投了宇树科技C轮融资,其合伙人Mike Vernal表示:“人形的最大优势是兼容人类环境。未来工厂无需为机器人改造流水线,家庭场景也能无缝接入。”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支持。MIT仿生机器人实验室主任Sangbae Kim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在2050年前后实现“通用服务能力”,涵盖医疗护理、灾难救援等复杂任务。
而这一想法,已经以商业化落地的形式得到了初步证明。例如最近,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建设的全新先进生产基地开始生产纯电动车型,而这也是奥迪一汽首次引入其唯一人形机器人合作伙伴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汽车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流程试点项目,执行空调泄漏检测任务。截至目前,优必选是全球唯一一家宣布与多家汽车公司合作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其Walker S系列也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并由此获得了500多台来自多家车企的意向订单。
图片来源:优必选机器人官网
以朱啸虎为代表的务实派则主张“场景优先”。他们认为,人形是技术理想主义的产物,而轮式底盘、机械臂已在物流、制造等领域证明价值。例如,亚马逊仓库部署的Kiva机器人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人力成本,而波士顿动力Spot四足机器人则在石油巡检中替代高危作业。乐聚机器人冷晓琨指出:“与其追求形态,不如先定义标准——我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连续工作1500小时不出故障。”
两派分歧本质是投资哲学的差异。朱啸虎以消费领域思维评判技术赛道,要求“3年内实现盈亏平衡”,而技术派投资人更看重“10年后的垄断潜力”。软银愿景基金负责人Rajeev Misra曾表示:“我们投资波士顿动力时就知道它十年内难盈利,但它的技术壁垒足以定义未来市场。”这种分歧也反映了LP结构的差异——美元基金通常容忍长周期,而人民币基金更追求短期退出。
泡沫与潜力:行业的自我修正
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陷入“虚假繁荣”。据媒体数据显示,当年1-10月全球融资超110亿元,但实际市场规模不足30亿元。企业为迎合资本,纷纷宣布量产计划。智元机器人宣称“2025年量产千台”,但其产品尚未通过第三方可靠性测试;Agility的Digit机器人虽建厂扩产,却因核心零部件短缺导致交付延期。清智资本张煜警告:“量产只是数字游戏,缺乏场景验证的产能将成库存毒药。”
行业开始转向务实创新。银河通用聚焦零售场景,其Galbot G1机器人已在无人药店完成商品分拣测试,准确率达92%。松延动力启动“分阶段战略”——先以低价机型打开科研市场,再逐步迭代至工业场景。冷晓琨强调:“我们必须回答‘机器人能干什么’,而非‘机器人能表演什么’。”
行业标准缺失加剧混乱。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正在起草《人形机器人通用技术规范》,拟规定“无故障工作时长”“环境适应能力”等核心指标。政策层面,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纳入“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并提出“2027年前培育3-5家全球头部企业”的目标。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则联合高校、企业攻关“行走大模型”,试图构建统一认知架构。
未来之争:数据派VS泛化派
特斯拉Optimus采用真实工厂数据训练,通过数万次抓取试验优化动作轨迹。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场景适配性强,但成本极高——单台训练机器人日耗电费用超万元。波士顿动力则通过Atlas的摔倒数据迭代平衡算法,其首席工程师Scott Kuindersma坦言:“每一次跌倒都是宝贵的学费,但学费太贵了。”
此外,数据训练还存在着其它难题。在近期举办的GTC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Pieter Abbeel在主题为《机器人训练数据》的主题演讲中表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的人形机器人,也就没有大量的行为数据,因为行业内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数据源,不论是使用远程操作、大规模仿真还是真实世界学习,其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很难被接受,此外仿真效果也会差强人意。
银河通用选择另一条路径。其团队利用Unity引擎生成虚拟仓库,让机器人在数百万次仿真训练中学习抓取策略,再将模型迁移至实体机器人。王鹤解释:“仿真环境中,机器人一天可‘经历’现实世界十年的数据量。”这种方式将训练成本降低90%,但需攻克“仿真与现实差距”(Sim2Real)难题——虚拟环境的光照、摩擦力等参数与真实世界存在偏差。
部分企业探索中间路线。宇树科技开源了部分运动控制代码,吸引开发者共同优化算法。非夕机器人则采用“混合训练”模式——70%合成数据+30%真实数据,平衡成本与精度。这类尝试能否成功,取决于行业协作深度与数据共享机制。
结语:在泡沫中寻找确定性
人形机器人的故事充满矛盾:一边是资本退潮、估值回调,另一边是创业者“无惧杂音”的技术信仰;一边是朱啸虎“美丽的废物”之问,另一边是张颖“长期必出大公司”的断言。
不过相似的历史,在十年前的新能源行业也曾出现过一次,彼时的新能源行业同样饱受质疑,但最终耐心的资本还是有机会见证了宁德时代等巨头的崛起。或许正如英诺天使基金的合伙人王晟所言:“人形是技术的终极挑战,现在的问题会在未来迎刃而解。”
唯一的确定性是,行业的真正胜利者,不会是机会主义者,而是那些在泡沫中坚守、在质疑中迭代的长期主义者。当技术信仰与商业理性找到平衡点时,人形机器人或将真正走出实验室,成为重塑生产力的革命性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