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汽车圈这场AI生死战,如何读懂?

2025-04-11 07:30 来源: 盖世汽车

AI(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新决定性要素。

在Deepseek引发“鲶鱼效应”之后,AI正在释放强大力量,重构汽车行业“美丽新世界”,诸多行业人士更是达成了上述共识!

今年年初,横空出世的DeepSeek引燃了全民对AI的接受度,也将这波全球AI技术热潮推向更高峰。盖世汽车了解到,在上述论断背后,是多个线条的同频共振。比如,AI技术变革与汽车产业变革的同频共振、AI算力演进与智能汽车时代到来的同频共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迈进智能化“下半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成为AI赋能汽车的亮点所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I重构汽车产业的脚步绝不止于此。

汽车圈这场AI生死战,如何读懂?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目前,多家车企纷纷押注AI,重塑造车图谱。汽车作为AI技术的最佳载体,目前,AI正在从研发智驱到制造重塑,从营销触达到服务进化,全链重构汽车产业价值图谱。此外,在“造车无边界”的产业生态中,车企朋友圈对AI的投入,也在加速汽车变革。

AI,要当汽车变革“总指挥”

所谓“鉴往知来”。不难发现,AI技术与汽车产业的交汇,是双方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此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5)上,深蓝汽车软件开发总经理苏琳珂将AI技术进程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进程作了对比:

从2010年开始,AI做了循环神经网络算法,到2012年有了Word2Vec算法,当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只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还处于预研阶段。2016年—2021年,AI迎来了传感器架构以及GPT-1、GPT-2、GPT-3的发展,纯电动汽车也真正走向TO C的消费端以及小型纯电动发展的阶段。

“在AI进入汽车的同步阶段,是电动化不断稳步推进量产的阶段。”苏琳珂认为,“从2021年到现在,是电动化完全成熟的阶段。而不管是GPT-4还是DeepSeek,我们逐渐走进‘AI定义汽车’的阶段,这是逐步渐进最后取交集靠拢的过程。”

此外,在这一过程中,AI汽车所需要的智能算力设施也在同步发展。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也提到,“过去16年来,中国的云计算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高度同频的发展脉搏。”

据悉,云计算2009年在中国首次出现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仅几千辆。如今,两个领域都在蓬勃发展。随着AI重塑汽车行业,对算力的需求也在呈几何倍数增长。

从PC互联网到移动智能终端,再到如今基于大模型的AI技术,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始终伴随着载体迭代。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更是提到,相比PC时代的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AGI 时代的终端形态将发生本质变化。

汽车圈这场AI生死战,如何读懂?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因为其空间延展性、场景丰富性和硬件完备性,有望成为AI的终载体。

“我们常说,汽车是工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颗明珠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断包容新的技术。从一开始只是驱动的载体,包容了电气技术,再到电子和电动化技术,现在则在包容AI技术。所以,汽车是不断演进的技术载体。”苏琳珂如此表示。

随着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AI正成为智能化新阶段的关键要素。多家车企相关负责人已公开表达过相似的观点。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智能化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AI则是智能化的强大推动力。

长城汽车CTO吴会肖表示:“从未来三年可能颠覆汽车行业格局的技术突破点来看,最底层的逻辑肯定是人工智能(AI)。”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则表示,汽车产业中人工智能的地位正在从辅助型向主导型乃至变革型变化。

据悉,2024年上半年,L2及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经超55%。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汽车变革下半场聚焦智能化,而中国汽车的智能化发展速度惊人,基础智能化功能有望在未来几年全面普及。

在传统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上,AI将给汽车产业带来新的驱动力,再次推动汽车产业变化叠加,缩短汽车变革周期,成为汽车变革中新的决定性要素,甚至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可以说,汽车产品、汽车企业、汽车产业都正在被AI重新定义,AI驱动将成为未来车企的底层竞争力。

汽车产业,成AI落地“主战场

“2025年将成为AI技术全面应用于汽车行业的关键之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发出如此判断。

目前,消费者对AI驱动的智能化功能和技术认可度越来越高,智能化功能体验成为购车优先决策因素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有接近80%的用户对AI技术上车持积极态度。

“AI时代,汽车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最大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也会改变汽车智能化发展模式,为汽车行业带来全面变革。‘汽车+人工智能’将成为最佳组合,实现两个产业的双赢。”张永伟认为。

据悉,AI技术应用于汽车端,能够提升产品科技属性和娱乐属性。对于AI在汽车产业的应用场景,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已经成为必会提及的两大场景。

在智能驾驶方面,感知、決策等环节引入AI大模型技术,可大幅提升模型的场景应对下限和上限。AI大模型应用于数据处理环节,可以提升数据标注效率,降低训练数据的处理成本。也能够用于合成数据,提升模型的鲁棒性(Robustness,指系统在面对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变化时,保持其性能和功能稳定的能力),降低数据获取成本。

汽车圈这场AI生死战,如何读懂?

在智能座舱方面,AI技术能渗透人机交互、安全等各个环节,基于使用场景提供海量个性化服务和应用,让汽车变得更加“好玩”“好用”。

此外,传统零部件使用AI技术也能实现快速转型升级。据悉,过去传统汽车大灯在控制芯片和AI算法加持下,价值可由几千元提升至1万-2万元。

汽车及零部件全生命周期会由浅入深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企业经营与组织效率。大模型将以智能体形式深入企业“研、产、供、销、服”业务全流程,促进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升级。

比如,在设计开发环节,可作为AI代码助手辅助编程,同时也使CAD、Ansys 等设计软件AI化;在生产制造环节,推动工厂管理、质检等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在市场营销环节,利用大模型打造高效、精准的营销系统,高效触达用户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汽车产业技术高地和企业战略支点正在向AI驱动的智能化快速迁移。

有行业人士表示,在新发展阶段,比拼的是认识、速度、投入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竞争的门槛越来越高、窗口期越来越短。过去在电动化、传统智能化阶段积累的竞争力,已经难以支撑汽车企业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支点,正快速向基于AI驱动的新智能化快速迁移。

一方面,算力、芯片、算法等新质要素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赛道的投入是否在新质竞争力上构建起自研能力或者核心能力,将是新竞争阶段的关键点。

例如,特斯拉计划年底将搭建100EFLOPS智能算力,超过国内所有车企算力总和,且在FSD方面累计投入达百亿美金,奠定了特斯拉智能化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建立智能化、AI 化技术领域的合作“朋友圈”,也成为打造自身竞争力的模式之一,长安、上汽广汽等车企与芯片企业、软件企业和解决方案企业深度绑定,充分利用生态合作构建新竞争力。

车企不布局AI,就会出局

在这波AI浪潮下,车企不布局AI,就会出局。如今,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已经做出了表率。

何小鹏带领小鹏汽车“All in AI”,意在打造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他认为,人工智能和汽车的融合创新中,衍生了低空飞行、人形机器人等。在AI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小鹏汽车致力把‘未来的出行愿景’变为现实,包括实现汽车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飞行汽车在AI赋能下更加安全。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小鹏汽车动力中心总经理顾捷指出,AI技术不仅在重塑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更在动力总成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从小鹏汽车应用AI的举措来看,这或许也正是当下诸多车企的缩影。

比如,在小鹏汽车的技术路线发展过程中,AI技术深度参与,从优化电池管理系统以提升续航能力,到智能调控增程器工作状态,实现高效能耗管理,全方位提升了增程系统性能。此外,在充电网络建设与用户体验研究方面,小鹏汽车借助AI数据分析,精准布局超 400kW的S4、S5 级充电桩,目前已建成2000座自研站和约1万座自研充电桩。调研发现,用户对8 - 10分钟的充电时长接受度较高,AI技术可据此优化充电策略,实现更高效的补能服务。

据悉,2025款小鹏X9已经正式亮相并开启预售,不仅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还进行了496项零部件升级和35%零部件焕新。

去年年底,理想汽车高调宣布All in AI,引发行业对其AI布局的广泛关注。李想多次公开强调,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也相信 AGI不可阻挡。据悉,2024年理想研发投入111亿元,近半数流向AI。理想汽车的长期目标是成为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终端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驾驶端到端技术路线和智能座舱中AI大模型端侧部署,资源消耗大、计算要求高,提升车端算力及使用效率成为优化AI体验的重点方向。蔚来汽车CEO李斌提到,其5nm智驾芯片神玑NX9031已流片成功,利用高性能ISP(图像处理单元)和NPU加速单元,可实现更高的算力利用效率。

传统车企布局AI,更是全力以赴,吉利汽车已经打了样。目前,吉利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唯一完成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车企。

汽车圈这场AI生死战,如何读懂?

图片来源:吉利控股

那么,为何叫全域AI智能化布局?吉利利用AI赋能高阶智架、智能座舱外,还在架构、动力、底盘、座舱等智能汽车全域布局,使用AI对产品研发、生产、售后服务等全链路环节进行了全覆盖。

这也就意味着,吉利参与车企智能化竞争的思路,不是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分别做好,而是用AI渗透从底层架构到用户体验的全链路,夯实技术护城河,实现对汽车智能化生态的全线突破。

汽车AI新宇宙,需靠朋友圈助力

“如今,不光汽车行业的头部企业,就连新兴势力的企业,乃至汽车生态链的服务体系,都在全面进入AI领域,对AI进行了巨大投入。”苏琳珂表示。

当AI正在对整个汽车行业进行无缝全链条渗入之时,汽车生态圈的合作伙伴也在AI上进行了大量投入,加速汽车行业AI变革。

在Deepseek风口正盛之时,阿里巴巴已经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布局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一投入规模超过了阿里巴巴过去十年在云和AI基础设施领域的总支出,旨在满足中国国内对AI驱动云端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

“汽车智能化领域正在步入非常繁荣的AI新世界,需要强大生态体系作支撑。”李强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悉,在AI时代,阿里云聚焦两大方向:一是让AI和大模型帮助汽车产品实现更高智能;二是推动整个企业变得更加智能。

就在此前3月26日,宝马集团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化战略合作,基于阿里通义AI大模型,联合开发AI引擎,将应用于中国市场的宝马新世代系列车型。

据悉,此次深化战略合作,主要聚焦在AI大模型、智能语音交互等前沿技术领域。基于通义大模型和斑马元神AI,全新BMW智能个人助理采用宝马与阿里共同开发的AI引擎,计划搭载于中国生产的BMW新世代系列车型上,预计2026年在中国市场交付。AI引擎支持的智能座舱及智能出行交互场景,将于今年4月首次亮相上海车展。

这也意味着,当汽车产业进入AI变革新时期,围绕汽车这一载体将有更多的生态联盟开始构建。

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阿里云已为小鹏、比亚迪等车企提供大规模算力支持,加速了这些企业从研发到落地的进程。在智能座舱方面,阿里云与多家车企进行了深入合作。在企业智能化方面,阿里云通过“通义灵码”等工具帮助比亚迪、小鹏、蔚来、一汽等车企实现了30%以上的代码优化,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

此外,在AI时代,技术和产品逻辑发生转变,自动驾驶不应仅追求流量和用户,而要超越人类驾驶上限。地平线创始人余凯预测,未来3年实现脱手开、5年实现闭眼开、10年实现随心开,届时汽车将成为智能空间和终端,车企应注重抢占用户在车上的数字消费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AI技术的发展也在撬动更加深层次的东西。当这场变革进入深水区,技术伦理与产业安全的平衡成为关键命题。

苏琳珂表示,随着AI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思考一些包括产业、技术和安全,社会、法律和伦理方面等深层次的问题。怎样让AI更好地服务于车、服务于人,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是共同推进行业不断繁荣的方向。

吴会肖也在采访中表示,“只有像我们这种做AI的疯子,才会觉得肯定要积极拥抱AI。AI文明一旦突破和人类智商的极点之后,会快速达到一个超越我们数十倍的层面。在整个演进过程中,还是要真正去思考什么是以人为本。”

盖世小结读懂汽车圈这场AI生死战,需要从整张造车图谱来看。当算力储备取代马力参数成为核心卖点,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制造能力竞争"向"智能进化能力竞争"的范式转移。这种转变,不仅重新定义了产品的价值构成,更在深层解构着百年汽车工业的权力结构和游戏规则。正如内燃机时代催生出石油帝国,AI时代的汽车产业正在孕育新的价值链主宰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