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V新闻

中国车企从“瘦身”到突围的关键时刻来了?

2025-04-11 12:44 来源: 盖世汽车

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整合浪潮。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央企的战略性重组上,也反映在民营车企的品牌聚焦与生态重构中。

从东风与长安的战略重组,到吉利极氪与领克的整合,再到广汽与华为的跨界联盟,一系列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汽车业已从 “单打独斗” 迈入 “合纵连横” 的新阶段。

央企重组加速全球竞争力重塑

3月底,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宣布,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式拉开了整车央企战略性重组的序幕。他明确表示,将对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整车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旨在 “减少内卷、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与全球竞争壁垒”。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与汽车产业变革的叠加压力。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两年汽车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640.73万辆,同比增长22.8%。

然而,在这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深入分析数据就会发现,中国汽车乘用车出口单价较低,尤其是纯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单价仅为13.75万元/辆。这折射出中国车企在国际市场上仍主要依赖价格优势,技术附加值有待提升。

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4.3%,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陷入了内卷的困境。

中国车企从“瘦身”到突围的关键时刻来了?

图片来源:中集集团

从经济角度来看,三大央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巨大。2024年数据显示,其新能源汽车投资占比超70%,但成果转化率仅为比亚迪的1/3,这无疑凸显了重复投资与低效竞争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双重困局——国内内卷竞争与全球技术竞争压力并存,战略性重组成为破解之道。

通过整合,不仅可以从资本合并转向研发协同,加速800V高压平台、钠离子电池等关键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还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长安与东风的整合,作为央企战略性重组的典型案例,备受关注。目前,控股股东正在积极推进长安旗下汽车板块的重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计划实现生产线的共享。重庆作为长安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武汉作为东风汽车的核心产区,两地的生产线协同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合理规划和资源整合,预计可降低单车成本10%-15%。

从规模效应来看,合并后的企业年销量预计将超过500万辆,这一规模将使其一举跻身全球前五车企之列,极大地提升其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这一整合不仅涉及生产资源的优化,更包括研发资源的集中,如一汽的新一代天工纯电平台、九章智能平台,东风的热效率超47%的“马赫”混动发动机,长安的天枢大模型、天域智慧座舱、天衡智能底盘等标志性成果,都将通过整合实现更高效的商用转化。

然而,历史经验也提醒我们,整合并非一蹴而就。2018年三大央企联合科技巨头成立T3出行,试图通过构建共享出行生态,拓展汽车产业的下游市场。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各方在管理理念、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协同效率低下,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这一次,如何避免“整而不合”,实现真正的协同效应,成为关键挑战。

中国车企从“瘦身”到突围的关键时刻来了?

图片来源:长安汽车

整合的预期成效是显而易见的。规模优势将帮助央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建设近地化生产基地,目标是到2028年,海外销量占比超过30%,并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标准的输出。

通过整合,央企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以长安汽车为例,其计划在2030年海外销量突破150万辆,合并后的企业将凭借规模效应,在全球市场的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降低边际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技术突破是另一大亮点。整合后的央企将集中研发资源,全力攻克“三电”核心技术,固态电池、智能座舱、增程式混动等领域有望实现重大突破。目前,虽然在“三电”领域已实现自主掌控与近地生产,但在一些关键技术指标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通过整合,央企可以将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研发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合力。

然而,央企整合并非一帆风顺,面临诸多挑战。在品牌与组织冲突方面,东风旗下的岚图与长安的阿维塔均定位高端新能源市场,在产品定位、目标客户群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叠。同样,东风的奕派与长安的启源在小型车市场也存在竞争关系。这不仅会导致品牌定位的模糊,还可能造成供应链的冗余。如何在整合过程中,明确各品牌的定位,优化供应链管理,避免内部品牌之间的恶性竞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融合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回顾T3出行的案例,2019年三大央企联合阿里、腾讯成立T3出行,初衷是整合各方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共享出行平台。但由于不同企业之间文化差异较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协同不足的问题,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此次央企战略性重组中,涉及到不同企业的文化融合。

一汽、东风、长安各自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如何在整合过程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避免出现“整而不合”的情况,是关系到整合成败的关键因素。

民营车企:市场倒逼下的品牌聚焦

在汽车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众多民营车企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份额,纷纷采用多品牌战略,试图通过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满足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

以吉利为例,旗下拥有极氪、领克、银河等多个品牌和系列,每个品牌都针对特定的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多品牌战略确实有助于企业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

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的数据显示,销量排名前十的品牌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这表明市场集中度正在加速提升,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压缩。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多品牌战略的弊端逐渐显现。众多中小品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难以与头部品牌竞争,导致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市场格局的变化,一些民营车企开始主动调整战略,从扩张转向收缩,进行品牌聚焦。吉利发布的《台州宣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台州宣言》中,吉利明确表示将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极氪(高端纯电)、领克(全球化混动)。通过聚焦这两个核心品牌,吉利能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中,提升品牌竞争力。

广汽集团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设立品牌营销本部,对传祺、埃安、昊铂三大自主品牌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品牌营销资源,广汽能够实现品牌形象的统一塑造和市场推广的协同效应,提高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上汽集团同样进行了品牌整合,将飞凡与荣威进行合并,优化品牌布局,集中资源提升核心品牌的竞争力。这些动作表明,民营车企正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质量提升。

比亚迪则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垂直整合供应链之路。比亚迪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实现了电池、电机、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使比亚迪在供应链管理上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通过规模化生产,比亚迪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以弗迪电池为例,有数据显示,2024年其外供比例已由15%提升至35%,客户涵盖一汽、长安、Stellantis等国内外知名车企。这一模式不仅增强了比亚迪的供应链自主性,也为其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车企从“瘦身”到突围的关键时刻来了?

图片来源:比亚迪

然而,品牌收缩在短期内仍然会带来一些风险。客户流失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以欧拉APP并入长城APP为例,这一举措引发了部分欧拉用户的争议。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他们习惯了原有的品牌服务模式和APP使用体验,品牌收缩后的整合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品牌的认同感下降,从而转向其他品牌。这就要求民营车企在进行品牌收缩时,要充分考虑客户的感受,提前做好沟通和服务过渡工作,尽量减少客户流失。

资源错配也是一个潜在风险。在资源配置方面,高端品牌的发展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品牌聚焦后,企业将更多资源集中在少数核心品牌上,这就要求企业在资源分配上要更加精准和合理。如果资源错配,将影响核心品牌的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从长期来看,品牌聚焦和生态重构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集中资源,民营车企能够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核心领域实现突破。在智能驾驶领域,随着5G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驾驶已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集中资源进行研发,有望在智能驾驶算法、传感器技术等方面取得领先优势,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在电池技术方面,研发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可靠的电池,对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至关重要。通过集中资源研发,企业能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全球经验与中国路径

大众汽车集团的MEB模块化平台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多品牌协同案例。通过MEB模块化平台,大众实现了旗下多个品牌在电动汽车生产上的协同,不同品牌的车型可以共享平台技术,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这种模块化平台的应用,使得大众在电动汽车领域能够快速推出多款产品。

不过,随着全球电动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也暴露出体系僵化的问题。由于传统燃油车业务在大众集团中占据重要地位,庞大的传统业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电动化领域的创新和转型速度,导致大众在面对特斯拉等新兴电动汽车品牌的竞争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响应速度上相对滞后。

中国车企从“瘦身”到突围的关键时刻来了?

图片来源:大众中国

特斯拉则通过垂直整合与开放专利相结合的策略,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特斯拉在核心技术领域,如FSD芯片和4680电池,进行自主研发,实现了技术的垂直整合。这种自主研发能力使特斯拉能够在技术创新上保持领先,为消费者提供具有高性能和高安全性的电动汽车产品。

同时,特斯拉开放部分专利技术,与其他企业共享技术成果,这不仅提升了特斯拉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推动了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

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曾经被视为汽车行业的重大事件。然而,由于德国戴姆勒公司注重精密制造,强调产品的高品质和技术含量;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则更倾向于成本导向,注重市场份额和短期利润。这种文化冲突在合并后逐渐显现,导致双方在产品研发、市场策略等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最终不得不分拆。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在成立初期,通过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联盟的发展,股权失衡问题逐渐凸显。雷诺在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股权结构导致了决策过程中的不公平性,引发了其他合作伙伴的不满。同时,在文化方面,雷诺的强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日产和三菱形成了文化殖民主义,使得联盟内部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联盟崩塌。

中国车企的整合路径既借鉴了国际经验,也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既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特征。在央企层面,政策导向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国家通过“举国体制”集中力量攻关。

在民营企业方面,市场需求是其整合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吉利为例,通过并购沃尔沃、路特斯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吉利构建了全球化的品牌矩阵。

在全产业链布局上,中国汽车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决心和行动力。在上游资源方面,加速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资源的自主化进程。央企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国产化率的提升。

在下游生态方面,央企和民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汽车产业生态。央企凭借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牵头推动车路协同基建。民企则在充换电模式等领域积极探索。

技术输出和规则制定是中国车企整合的最终目标。在技术输出方面,中国车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授权丰田,华为智能驾驶系统搭载奥迪车型,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37%,这些案例表明中国车企的技术实力已得到国际认可。未来,中国车企将推动“车路云一体化”覆盖全国高速公路,主导全球智能汽车标准,实现真正的规则输出。

总结

中国汽车产业的整合趋势,既是应对全球竞争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央企的战略性重组和民营车企的品牌聚焦与生态重构,共同构成了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新格局。

未来,中国车企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央企超级集团的形成,将主导技术标准与全球化竞争;民企的两极分化,将促使头部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然而,整合过程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何避免行政化整合的弊端,如何突破全球化过程中的技术壁垒和文化适配性,将成为中国车企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刻变革的今天,中国车企正以其独特的整合路径和全球野心,书写着汽车产业的新篇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