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马勒:我们喜欢竞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长
上海车展期间,将自身定位为未来出行系统解决方案开发伙伴的马勒MAHLE集团,带来了诸多优秀产品亮相。包括其在电气化、热管理、高效清洁内燃机领域的诸多产品和创新成果。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马勒始终保持创新的姿态。有幸的是,时隔五年,马勒MAHLE再次与媒体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充分沟通了马勒MAHLE在创新方面的成就,同时阐述其在中国市场的决心与计划。
图片来源:马勒
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变幻,唯一的不变就是不停地改变。对于这种变化,马勒并不畏惧,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变应变。“马勒喜欢竞争,相信在公平竞争环境下,我们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马勒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兼CEO Arnd Franz如是说。
另外,马勒也毫不掩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深刻展示出在中国市场深耕的决心。Arnd Franz表示,“马勒扎根中国已近30年。我们始终坚定推进本土化战略,不仅要让中国实现‘自给自足’,更要凭借在中国磨练出来的敏捷和效率,带动整个集团的更快发展。”
马勒遭遇边缘化危机?不存在的
这场对话中,媒体首先抛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中国汽车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步伐不断加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中国市场对于新技术、新概念的接受程度,远高于其他海外市场。特别是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技术领域的迭代速度,非常之快。
那么,马勒MAHLE在这方面的是否存在被边缘化的危机?能否赶上中国市场发展的步伐?
“马勒MAHLE在中国有几十年经验,与客户关系紧密。”马勒中国区总裁沈梁玉博士表示,马勒MAHLE有清晰的2030+战略,聚焦电气化(智能充电、高效电驱动)、热管理业务(随电动车发展将翻倍),还在生物燃料、合成燃料(包括氢气)领域与客户保持合作。
另外,马勒MAHLE在中国不断扩大研发能力,上海和常熟设有技术中心。马勒贴近客户,了解需求,凭借专业技术和德国总部支持,通过快速技术迭代保持竞争力。“在软件方面也有诸多工作,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产品就包含软件部分。”
如此秀出自己的肌肉,也说明马勒MAHLE依旧处于竞争的中心位置。此次车展,马勒带来的一系列创新性产品,也在说明其强大的竞争力。
在本次车展上,马勒MAHLE展台最为引人瞩目的展品,是其带来的仿生轴流鼓风机。这是马勒MAHLE最新研发成果,受企鹅流线型鳍状肢启发研发而来。此次,马勒MAHLE特意将这款仿生轴流鼓风机放在中国首秀。
另外,马勒MAHLE还带来了即将在2026年批产双轨热管理集成模块,这是一款带热气旁通和补气增焓功能的产品,既适用于现行R134a制冷剂,也可用于R290系统,能够更好地帮助主机厂实现向R290替代的顺利过渡。
此外,马勒中国团队带来了800V/11KW碳化硅双向三合一车载充电机,集成了3.5KW DC/DC转换器和电源分配单元,采用一体化设计和单一冷却概念,支持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
这代表性产品,并不是处于概念阶段,而是已经有量产计划,赢得了不少客户的青睐。
中国,还是中国
马勒有多重视中国市场?先从参展的高管人员来说明。这次上海车展,除了Arnd Franz到来之外,掌管热管理与流体系统事业部及中国区的管理董事会成员Jumana Al-Sibai、销售与技术全球执行副总裁Roger Busch博士、前沿开发全球副总裁Marco Warth博士等悉数到场。
如此强大的管理团队,都来上海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可见中国市场地位之重要。
零部件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核心原因就在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经领先世界。想要新技术快速落地,要想让新技术快速落地,中国市场是不二之选。
马勒MAHLE也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如Arnd Franz所言,马勒MAHLE这次在上海车展的展台规模非常大,是慕尼黑展台的两倍,足以证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如果想让产品快速上市,中国是最佳选择,这也是产品首秀放在中国的原因,我们希望在全球尤其是中国提速发展。”
当然,中国OEM对速度、创新速度和传统汽车供应商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对于此,一方面,马勒MAHLE在中国与客户保持密切日常互动;另一方面,马勒MAHLE应用最新开发技术,比如用于模拟和设计的人工智能,它能将某些开发步骤的速度提高100倍甚至1000倍。
值得一提的是,马勒中国每年会投入5.4%用于研发,在转型后更注重本地研发能力建设。马勒MAHLE也会依靠技术专业度和德国总部支持,做好本地研发管理,通过技术迭代保持领先。
不断创新,才能带来成本优势
当然,重视中国也不够。还要应对中国市场的卷。相较于其他市场,中国市场的内卷程度,要高于平均水平。
中国汽车市场的卷,其中一个部分就在于对成本的敏感性。对此,沈梁玉博士也深以为然,“我们深知成本在中国市场是关键话题。”
而马勒MAHLE的应对方法,就是利用供应链优势,整合本地和国际供应商资源提高成本效益。马勒MAHLE的核心宗旨是“efficiency in motion”,注重提高效率,在技术和成本间找到综合平衡点,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与本地供应商紧密合作,避免单纯降低材料成本带来的后遗症,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沈梁玉强调。
在应对成本问题的具体操作上,马勒MAHLE的策略也值得称道。众所周知,在中国汽车市场“年降”已经是一个常见的话题,主机厂面临价格战,几乎以每年一个新指标的降幅,向供应商要求年降。
“马勒MAHLE应对‘年降’压力的方法,就是疯狂进行技术迭代,追求技术和成本的综合优势。”沈梁玉指出,公司还设有“作战室”,分析市场情况后持续改进。马勒总部也非常支持公司转型,授权本地研发,让马勒中国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如果要对这次媒体交流会进行总结,那就是马勒MAHLE在应对变化与竞争中展示出非常的积极态度,这种积极的心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Arnd Franz说到,“马勒是一家超过100年历史的公司,并且经过100年的竞争,现在还在这里。”这是百年企业马勒的底气。
网友评论